中國控煙背后的利益角逐:煙草企業干擾日益明顯
與此同時,現有對于煙草的管理體制成制約控煙重要掣肘。
中國控煙協會常務副會長許桂華稱,“煙草專賣局與煙草公司是一個班子、兩塊牌子,這使政府監管難以到位。”
有專家認為,政企合一的煙草專賣體制客觀“縱容”煙草專賣機構“恣意”違法。一些機構出于行業利益和地方利益,經常無視《反壟斷法》、《廣告法》、《價格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等法律推行違法廣告,違規定價,個別地方甚至利用行政權力排除和限制競爭。
此外,不少地方控煙法規存在落地難問題。有調查顯示,目前地方控煙立法存在主體不清,法律效力等級過低,落實難等問題。長期關注控煙的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王晨光表示,目前一些地方性法規可操作性不強,出現違規吸煙時“誰來監管”成重要問題。
知名“控煙斗士”、北京協和醫學院教授楊功煥坦言,“雖然控煙形勢在整體上已有很大進步,但仍存在控煙和反控煙的激烈博弈。”
從觀念和法律入手變革
近日發布的《北京市控制吸煙條例》(專家建議稿)公開征求意見,其中到戒煙門診戒煙或可享醫保報銷,公安等執法部門有望加入控煙,公共衛生間擬劃入禁煙區等控煙的最新舉措引發民眾熱議。
有業內人士認為,控煙工作難點還是認識問題。部分立法人士認識不足,甚至持反對意見阻礙了法律建設進程的推進,造成執法主體不明,懲罰不到位等問題。
中國疾控中心控煙辦主任梁曉峰認為,目前大部分省市仍是按衛生部的部門規章進行控煙,其強制性不強,懲罰措施不到位,是民眾感覺控煙效果不明顯的主因。他建議可借鑒5月31日新出臺的《哈爾濱市防止二手煙草煙霧危害條例》和《天津市控制吸煙條例》中相關內容,因為兩個條例的亮點均在于,強化了執法,明確了具體責任,具有相當程度強制性,尤其對公共場所和工作場所的禁止吸煙做了“強制性限制”。
誰來監督執法也是問題。長期致力于控煙政策研究和推動的楊杰博士認為,首先應建立完善的公眾監督機制,由專業人員對舉報電話整理分析和形成報告,定期對社會發布;此外,還應聘請專業調查公司對法律實施效果進行調查,媒體也應不定期進行監督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