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奧巴馬一直努力敦促拉美地區(qū)領導人擯棄“爭論過去”,一起“面向未來”,正如他2009年所表現出的那樣,但有時他還是低估了以實際行動化解美國與拉美國家之間長久以來恩怨隔閡的重要意義。畢竟,一份面向拉美地緣政治現實、務求更大程度地開發(fā)利用該地區(qū)經濟資源的美國拉美戰(zhàn)略,需要的更多是務實的工作,而非“傾聽式的訪問”。
奧巴馬開始其總統(tǒng)第一個任期之時,反美懷疑主義情緒在全球范圍內日趨高漲,即便美國最親密的盟友也懷疑美國,拉美地區(qū)更不例外。截至2009年,小布什的兩個總統(tǒng)任期被“酷刑折磨”、“非法引渡”、“阿布格萊布”、“關塔那摩”、“平叛維穩(wěn)”(counterinsurgency,美國前中情局局長戴維彼得雷烏斯(David Petraeus)提出,以所謂的“鎮(zhèn)壓叛亂保護人民”指代美國伊戰(zhàn)、敘利亞軍事介入等一系列軍事行動——譯者注)以及對待跨國組織的“盛氣凌人”等關鍵詞所渲染,這讓本來已根深蒂固的美國“帝國主義霸權”的觀念更為“深入人心”。在許多拉美國家的人眼中,小布什任期內的所作所為只不過是把美國對拉美國家長期以來的那種行徑搬到國際舞臺而已。在美國忙于應對敏感而復雜的非法移民問題時,美國對移民、特別是沒有證件的那些移民的敵視排斥感更讓拉美國家對美國猜疑加深。
小布什兩個總統(tǒng)任期內對拉美國家的主要工作主要集中在(美國給拉美國家提供資金支持基礎上進行的)拉美禁毒戰(zhàn)以及拓展拉美市場(以與中美洲、多米尼加共和國和哥倫比亞共和國的自貿談判所投入的政治資源和時間精力為衡量依據)。在他第一個總統(tǒng)任期時,他似乎戀戰(zhàn)拉美左翼領導人——比如古巴革命領導人菲德爾卡斯特羅、委內瑞拉總統(tǒng)查韋斯以及海地前總統(tǒng)讓 貝朗德阿里斯泰德。在他的第二個總統(tǒng)任期,他似乎已認定“左傾”是拉美政治的永恒特征。于是,在小布什第一任期和第二任期過渡的這段時間,美國忙于世界其它地方時,拉美改變了對美國外交政策戰(zhàn)略優(yōu)先的一貫順從,如今,雖然近年來拉美政壇出現所謂的“左翼”領導人接連上臺的“粉色潮流”,但拉美各國宏觀經濟政策總體良好,它們將貿易投資組合分散到包括歐洲、印度和中國等世界各地,同時也著手建立將美國排除在外的地區(qū)新組織。拉美總體上不再視美國為唯一的麻煩制造者或解決問題的唯一指望,除了一些較大的例外——即催生拉美跨國犯罪組織的美國毒品消費和槍支管理松懈的問題。
奧巴馬當選總統(tǒng)這事本身就提升了美國在拉美的影響力。上臺剛滿3個月,奧巴馬就大步跨入在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共和國舉行的2009第五屆美洲國家首腦會議的會場,想借助這一關系變好的勢頭打好拉美這張牌,并在此過程中制定美國拉美政策框架。他在第五屆美洲國家首腦會議上對有關公民安全、緝毒禁毒、小額信貸、經濟復蘇(包括對美洲開發(fā)銀行的一筆重新注資計劃)以及能源合作(即所謂的“美洲能源和氣候伙伴關系”)等方面提出了大量務實的倡議。但是拉美各國對美國的積怨已深,奧巴馬雖然對此缺乏耐性,但他還是通過聲明表示美國對于過去的制裁會負責,并承認美國的毒品需求是導致毒品暴力泛濫的根源等,稍釋善意。(未完待續(xù))
(來源:新華網 編輯:歐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