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發現,在三友化工子公司,三友化纖公司的生產車間里,除了正在轟鳴運轉的發動機,鮮見工人的身影;在電腦控制監控室,從不同角度拍攝到的十二臺監控視頻里也總共不到12個工人在作業。據介紹,三友化纖公司建廠初期,2萬噸產能需要1500余人,目前45萬噸產能僅需4000余人。科技創新不僅使企業提高了勞動效率,而且節約了相關成本。
得益于此,2003年7月,三友化纖公司產品通過歐洲生態紡織品OEKO-100(1級)認證,成為產品進入歐洲市場的一張綠色通行證,成為國際紡織品生態研究和檢測協會保證的“信任紡織品”,為打開廣闊的國際市場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2010年9月,三友化纖公司歷時7年,進行百余次試驗,積累了上萬組數據,形成幾十萬字的分析材料,先后攻克了漿粕、助劑、纖維強力等技術難題,在國內首家成功研發出莫代爾纖維,打破國外技術壟斷,實現了我國粘膠短纖維在高端領域的重大突破,有力推動了三友粘膠短纖維產業的產品升級。
科技為項目注入堅實的支撐。2011年,經過反復試驗研究,三友化工開發了三次精制、二次化鹽、一次脫硝新工藝,一舉攻克海水淡化后的濃海水排放世界性難題,全國首創利用排廢濃海水生產純堿的新工藝,填補了國內濃海水綜合利用技術空白。該項目實現當年開工、當年投產、當年見效,年可處理利用濃海水900萬立方米、綜合利用原鹽52萬噸、節約水資源900萬立方米,年創效益1億元以上。集成一系列技術創新經驗,三友化工建成了兩條8萬噸的粘膠短纖生產線,實現了“設備最先進、單線產能最大、產別化率最高、產品質量最優、綜合能耗最低”五項行業之最,持續引領行業技術進步。
大量成功的自主創新實踐,使三友化工走在了國內外同行業的前列。目前,三友化工已擁有了技術、設備對外輸出能力。由子公司三友化纖公司自主研發設計制作的四臺總價值716萬元的制膠AC冷卻設備已發往賽得利(福建)纖維有限公司,順利承攬了印度博拉公司脫泡桶的制作加工。自制設備的對外銷售,不僅拓展了自主研發制作設備銷售市場,提高了公司創效利潤點,為公司實施 “走出去”戰略,提高公司知名度、美譽度,具有重要戰略意義。有效促進公司由單純的生產型企業向集生產、科研、設備制造和技術服務為一體的綜合性產業運營企業轉型升級邁出了第一步。
記者了解到,三友化工在十余年的發展中,由買技術、買設備,發展到自主研發新技術、新設備,下一步三友化工將致力于成套技術、設備輸出,將公司技術優勢轉化為效益。目前,三友化工與印度、印尼、白俄羅斯等國外粘膠短纖維生產企業已經形成技術、設備銷售協議或正在積極接觸,有望形成公司新的經濟增長點。
三友化工將繼續創新,滿足市場高端的新型化、功能化、差別化、品質化需求,致力于新產品、新技術、新設備研發,打造三友民族工業新品牌,壯大中國的民族產業。
郝小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