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3月25日評論版文章:盡管今年中國的就業形勢出現好轉,但高校畢業生在找工作的過程中依然面臨激烈的競爭。
最近,濟南的五名大學畢業生過五關斬六將,擊敗了其余的386名應聘者,僅僅是為了得到清潔工的崗位。
大學生成了最難就業的群體之一,許多大學生被迫賣豬肉或當保姆。
濟南大學生應聘清潔工這一事件在網上引起了激烈的討論,一位網友坦言,“過去人們總說知識和教育能夠改變一個人的命運,但是現在,我對此非常懷疑。”
的確,現在有許多高校畢業生面臨失業或待業的情況,但是人們堅信他們一定能夠找到好工作,過上體面的生活。
盡管濟南的這些高校畢業生認為自己為現實所迫做出這樣的選擇,但大多數人卻不認同他們的想法。
根據騰訊網對6萬名網友的調查,有82%的被調查者說他們不同意濟南這些高校畢業生的就業選擇,只有12%的人選擇表示支持。
由于高校畢業生人數眾多,大學生的就業情況十分嚴峻。
根據相關部門的數據,1978年,大學生人數僅占全國人口的1.4%,而現在,這一數字激增至23%。到2020年,中國至少有2億人口擁有學士學位。結果導致越來越多的大學畢業生被迫加入無薪實習或工作的行列,以增加工作經驗。
一般情況下,無薪實習并不能幫助這些大學生最終獲得這份工作。我北京的一位好友已經畢業兩年了,一直在實習,現在想找一份正式的工作穩定下來。
我朋友的經歷并不是個案。大學生接受了20多年的學校教育,但仍找不到工作,這的確令人寒心。
一些專家認為,這一問題的癥結在于學校教育不能滿足用人單位的實際需求。
越來越多的高校畢業生選擇在畢業之后花高昂的學費去參加一系列的培訓班,以提升自己的操作技能和實用技術,這或許能夠解釋為什么目前北京的職業教育十分走俏。
在短期內,或許這些培訓課程能夠幫助高校畢業生找到工作。然而從長遠來看,我們應該追本溯源,重新審視高等教育的意義:我們四年的大學教育目的何在?為什么我們不能在大學里直接接受職業技能培訓?
我們知道,教育的價值不僅僅在于為未來的工作做好準備。在高等教育機構學習所得的益處遠非幫助我們找到一份好的工作這么簡單。
在大學里,學生可以開闊自己的眼界、培養自己的學習能力。這些能力比通過培訓課程獲得的實際工作技能要重要得多。
獲得大學學位不僅意味著你順利完成了學業,更重要的是,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同時,你無形地收獲了一些其他的技能,諸如良好的社交能力、團隊協作能力以及獨立的判斷力。這些技能在任何工作環境中都顯得十分重要。
英文原文請見:
http://m.orobotics.cn/cndy/2010-03/25/content_9638785.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中國日報記者 張凌 編譯 劉江波 編輯 裴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