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3月27日發自昆明的報道:在云南昆明的農村,崎嶇不平的鄉間道路上,一位婦女和她9歲的兒子駕著一輛牛車去數公里遠的水庫取水。
牛車停在團結水庫旁。這名婦女和她的兒子飛快地沖過去,那情形就好像他們已經很多天都沒有喝到水了。
他們往臉上潑了點水,又喝了一些,然后給牛車上的大水罐也裝滿了水。
之后,這位來自昆明市石林縣的30歲的婦女錢關村(音)終于舒了一口氣,說道,“我們每隔兩天就得趕著牛車來取水,因為我們村子里的蓄水池早就干了”。
錢關村說,已經好幾個月不下雨了,他們家地里的莊稼全都旱死了。“因為沒錢,我們很少買菜。基本上頓頓吃腌菜。”
楚雄市南華縣群眾的生活情形也大致如此。
據云南省政府統計,至本周四,受到持續大旱影響的群眾人數已超過2400萬,有828萬群眾和189萬頭牲畜面臨飲水困難。
楚雄州宣傳部的負責人段福君說,“如果還是不下雨,受災村民就只能整體遷徙到有水的地方去了”。
段福君說,如果干旱持續下去,由于水資源缺乏,加上交通運輸不便,一街、五街、羅武莊和紅土坡等山村就會有一半的村民完全沒有飲用水,“我們必須做最壞的打算。”
南華縣水利局的工作人員表示,現有的儲備水最多只能維持45天。這名工作人員還補充到,水利局計劃讓人們遷徙到有水的地方,直到天降甘霖。
南華縣水利局的歐陽文龍(音)自從去年八月份以來沒有休過一天假。他說,讓人們遷徙到有水的地方是萬不得已的做法。
他在接受《南方日報》的采訪時說,“同干旱作斗爭,不管人抬車拉,至少要保證人們的飲用水需求。但對于以上四個村子的村民來說,由于位于山區,既沒有水源,交通也不方便,很難撐下去。”
對于這些村民來說,因干旱而臨時遷徙已經不是第一次了。
2005年遭遇旱災時,在當地政府部門的幫助下,有2000多名村民被轉移到了附近有水的地方。這些村民在那兒待了20多天,一直住在帳篷里。
然而今年,這場大旱要比5年之前嚴峻得多。歐陽文龍說,這一次,需要轉移的村民大約有6000名。“2005年,村民在帳篷里待了大約20天。但我擔心這一次他們要在帳篷里待更久。”
他說,云南的雨季一般5月才開始,因此這些村民被轉移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
云南省委副秘書長王軍強在接受《中國日報》記者采訪時說,云南省大約有44.3億立方米的儲備水資源,但每天要消耗至少1億立方米。“44天后,這些水就會用光。但是氣象部門說五月之前將一直沒有降水。”
盡管距離水資源豐富的咪儂嚕谷只有10公里,南華縣的人們仍迫切地渴望得到水資源。
早在1995年,充滿民族風情的咪儂嚕谷就被確立為楚雄州級自然保護區。歐陽文龍說,“生態的保護確實發揮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英文原文請見:
http://m.orobotics.cn/china/2010-03/27/content_9651342.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中國日報記者 李映青 程盈琪 編譯 劉江波 編輯 裴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