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救性考古發掘工作
根據省文物局的安排,研究院今年先后位于岐山縣蔡家坡石窟、藍田五里頭呂氏家族墓葬群、渭南市臨渭區金代壁畫墓、長安區龐留村唐壁畫墓、商南富水漢代崖墓等一些瀕臨破壞危險的遺址和墓葬進行了搶救性發掘,不但搶救和保護了一批珍貴古代珍貴文化遺產,也獲取了新的考古科研資料。
藍田五里頭呂氏家族墓葬群考古發掘:在對墓群西部7座墓葬發掘中,出土了較為豐富的瓷、陶、石、鐵、銅、銀、金及珠貝類等隨葬器物,從出土墓志銘文判斷,該墓群屬北宋呂大臨的家族墓塋。這批墓葬的發掘對研究宋代墓葬制度與呂氏家族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渭南市臨渭區金代壁畫墓考古發掘:極大的添補和豐富了陜西金元時期壁畫墓的資料,對研究金元時期的歷史文化、喪葬習俗、繪畫藝術、服飾制度以及建筑技術等具有重要價值。同時,為了完整保護這批珍貴資料,我院采取了整體搬遷的方法,這也是我省古代壁畫的修復、保護措施方面的一次新的嘗試。
基本建設中的考古調查、勘探和發掘工作
根據工程建設和文物保護需要,研究院對在工程建設中面臨破壞的遺址和墓葬進行了考古發掘。全年共發掘古墓葬350余座,其他各類遺跡60余處,發掘面積近1萬平方米,出土各類文物3千余件(組)
楊官寨遺址考古發掘:最重要是發現一處廟底溝時期聚落環壕,這是目前所知廟底溝文化發現的唯一保存完整的環壕聚落。在環壕西部發現門址一處,在門址兩側的壕溝內,出土了大量陶、骨、石質文物,陶器大多成層分布,保存十分完整。其中鏤空人面深腹盆、動物紋彩陶盆、涂朱砂的人面殘陶器等為同時期遺址中十分罕見的器物。
神木縣戰國晚期秦長城遺址考古發掘:發現的長城遺址的地理位置、走向及出土遺物、采集標本看,該遺址應為秦昭襄王時修建的長城。該遺址為首次發現,其良好的保存狀態、豐富的文化內涵在全國范圍內也不多見。遺址發掘后,建設部門為保護該遺址,專門調整了公路設計方案。
靖邊縣老墳梁墓地考古發掘:該墓地年代集中在漢代中晚期至新莽時期,墓室多為土洞、磚室或豎穴土洞,隨葬品多以陶明器為主。該墓地最重要的發現是在大多數墓葬上發現有明確的圍護封土的夯土圍墻基址,形制比較規整,有相當一部分墓葬保存有墓上建筑。這是長城沿線首次明確發現禮制性墓上建筑,它的發掘對于研究漢代北方邊疆地區的文化面貌、喪葬制度、民族關系、郡縣地望、環境變遷等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日報陜西記者站 盧宏艷 編輯 段若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