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垣防腐。長垣是防腐蝕發源地之一,全國最早進入工業領域的防腐蝕專業施工隊伍就誕生在這里。長垣的防腐業從起源至今走過了30多年的風風雨雨之路,目前長垣擁有國家一級防腐企業21家,二級防腐企業19家,勞務輸出10萬多人,年完成產值25億多元,年增加值5億多元,占全縣GDP的15%。施工企業覆蓋32個省市、自治區,業務拓展到美國、卡塔爾、伊拉克、俄羅斯、利比亞、越南等許多國家和地區,先后承攬了三峽工程、西昌衛星發射基地、泰山核電站、寶鋼、首鋼、小浪底、奧運會鳥巢等國家大型工程的防腐施工任務。2002年3月被國家防腐蝕技術協會授予“中國防腐之鄉”稱號,2O05年11月又被授予“中國防腐蝕之都”稱號。近幾年,長垣縣先后投資76O萬元,建立了集辦公、培訓為一體的“建筑防腐技術培訓基地”和“長垣縣建筑防腐職業高中”,先后舉辦了各類防腐培訓班,培訓預算員540人、職業崗位技能防腐工3500人、特種作業人員3000人、關鍵崗位530人等等。目前防腐業的教師、教材、場地、教具等一應俱全,每年都為企業培訓輸送大批的專業技術人才。隨著大批的專業技術人才充實到防腐企業中,長垣縣17家防腐企業目前具有高級職稱人員280人,中級職稱人員1200人,初級職稱人員2800人,項目經理640人。經濟管理人員占了職工總人數的12%以上,全員培訓率達到85%以上,從業人員持證上崗率達75%。
新鄉海員。新鄉海員作為新鄉市的一個勞務品牌,通過13年的運作發展,得到了國內外航運界的認可。截至2006年底,新鄉市海員總數已達到5100人,造就了一支結構基本合理、門類比較齊全、吃苦耐勞、服務意識較強的海員隊伍,不僅為中西部地區農村創出了一條國際勞務輸出的新路子,而且使新鄉成為全國最大的海員輸出基地之一。目前上海、天津、青島、廈門、大連等航運企業、外派單位與新鄉市建立了長期外派勞務合作關系;湖北、山東、浙江等地相關部門相繼來新鄉學習考察;北京、上海、天津、福州、南京、泉州、廈門等地的39家船運公司相繼到新鄉預定海員。并向日本、韓國、新加坡、挪威、德國、英國、美國、墨西哥、馬來西亞等國家和臺灣、香港地區的船運公司輸送海員3000多人。近年來,新鄉市海員培養工作得到了國家交通部副部長徐祖遠、河南省副省長史濟春的肯定和認可,受到了社會各界的關注和重視。2006年7月國家交通部在新鄉召開中西部海員發展座談會,推介新鄉海員品牌。2006年11月省商務廳、財政廳將新鄉命名為河南海員培訓輸出基地。新華社、人民網、大公網、人民日報、中國交通報、中國經營報、中國水運報、中國遠洋報、中央電視臺、新華網、半月刊等新聞媒體對“新鄉海員”也多次給予宣傳報道。
孟州皮毛加工。孟州市總人口37萬,其中農業人口30.8萬,現有農村剩余勞動力6.2萬人。近年來,孟州市充分依托自身獨具特色的皮毛加工產業,培育拳頭勞務品牌,實現了農民增收和產業發展的雙贏。目前,孟州市每年輸出皮毛剪裁加工1.23萬人,外出剪裁加工人員遍布北京、山東、浙江、四川、重慶等18個省、市和地區。在孟州“皮毛剪裁加工”勞動品牌的助推下,孟州市已發展成為亞洲最大的羊剪絨生產基地、世界最大的皮毛集散地。年出口加工羊皮1500萬張,創產值2億美元。黨和國家領導人胡錦濤、江澤民、賈慶林、曾慶紅、李長春及省、市領導曾先后到孟州調研指導孟州皮毛剪裁加工工作。為持續做好皮毛剪裁加工工作,該市在市里建立了勞動輸出服務站,在各鄉村建立起284個勞動輸出服務點,在北京、重慶、溫州、廣州等地建立10個勞務輸出宣傳信息員隊伍,有力地保障了勞務輸出工作的開展。為提高剪裁工的素質,孟州市建立了12所職業培訓學校,常年為外出人員提供培訓服務。近3年來,共培訓皮毛剪裁人員17680人。同時還建立起“培訓超市和小額貸款超市”,發放小額貸款10萬余元,專門為家庭困難的務工人員服務,解決了學習場地不足,學習技術缺乏資金等困難問題。
范縣廢金屬挑選加工。范縣總人口49萬人,勞動力資源25.3萬人,是國家重點開發貧困縣。隨著改革開放的浪潮,范縣一群不甘貧窮的農民走出家門到城市打工謀生,他們從事的是當時城市人不愿干的選鐵、劈鐵行業,使廢鐵變廢為寶,開辟了一條致富的新路子。范縣的勞務輸出工作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年輸出量達10萬余人,其中選鐵、劈鐵的農民工達4萬人,成為勞務輸出中的一支勁旅。年均總收入達5億元,人員遍布全國各地及韓國朝鮮等國家和地區,形成了范縣選鐵劈鐵挑選加工的勞務品牌。他們由當初的個體私營到現在有限公司,從幾個人到現在的幾十上百人的規模,從手工作業到現在的機械化作業,一步一個腳印,不斷提高組織化程度和技術水平。目前擁有選鐵、劈鐵企業100余家,已成為范縣工業化進程中的主力軍。
鄢陵花工。鄢陵花木栽培歷史悠久,始于唐、興于宋、盛于明清,素有“花都”、“花縣”的美稱,享有“鄢陵臘梅冠天下”之盛譽。目前,全縣12個鄉鎮普遍種植花木,總面積達45萬畝,共有2400多個花卉苗木品種,暢銷29個省、市自治區,花木產業總產值年均達12.6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38%,是我國最大的花木銷售基地。先后被命名為“國家農業園區核心區”、“國家可持續發展試驗區”和“中國臘梅之鄉”。黨和國家領導人、河南省領導曾先后到鄢陵視察指導花卉產業。鄢陵縣共有勞動力56萬人,富裕勞動力34.4萬人,勞動力資源十分豐富。鄢陵花卉產業的迅猛發展,帶動了花工花農的勞務輸出。鄢陵花工勞務品牌已成為唱響全國的優秀品牌。目前,全縣外出從事花卉業的務工人員已達3萬余人,其中60%的花工受過專業培訓,近300人擁有園藝師等中高級職業技能資格證書,真正實現了“花農”向“花工”的技能型轉變。全縣年均輸出花工3500余人,每年帶回勞務收入1.3億元。鄢陵花工憑著精湛的技藝,勤勞樸實的性格,誠實守信的品質深得用戶信賴,足跡遍布祖國大江南北,甚至走出了國門,成為“花之驕子”。
郾城建筑。郾城建筑始興于上世紀80年代。1983年,剛剛20歲的廉潔和段興啟,憑著在漯河市建筑市場打拼出來的過硬技術到北京淘金。通過4年的打拼,于1987年成立“廉潔工程隊”,逐步帶動家鄉2000多農民常年在京務工。1988年,“廉潔工程隊”參與籌建的京西賓館工程被評為優質工程,同時獲得了中國建筑質量的最高獎——“長城杯”優質工程獎。1989年,廉潔帶隊參加電子工業部辦公大樓的施工,受到了北京市建筑系統的通報表揚。由于技術好,重信譽,郾城建筑工程隊承攬的工程合同接連不斷。自1988年以來,曾先后參加了京西賓館、中央電視臺、亞運村、中糧廣場、人民大會堂等首都著名工程的建設和修繕,先后獲優質工程獎30多次,以平均每年兩項優質工程的成績叫響北京城。特別是2003年在小湯山醫院建設中,受到北京市長王岐山的親切接見。郾城建筑工參與建設和裝修的奧運大車庫、“鳥巢”觀展臺及青島奧帆中心均獲國家級優質工程獎,段興啟也因為奧運建設貢獻突出,作為僅有的幾個參與奧運場館建設的河南籍勞務人員的代表,被北京市總工會推薦為“全國勞模”候選人。目前,僅郾城區在京擁有500人以上的建筑工程公司就有6個,建筑工人達7000多人,全區在京務工人員12000多人,每年帶回勞務收入2億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