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民生工作和社會事業得到加強
城鄉居民收入繼續增加、實惠增多。全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和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4761元和15781元,實際增長8.0%和8.4%。促進就業、以創業帶動就業的政策進一步完善,城鎮新增就業1113萬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4.2%。社會保障覆蓋面繼續擴大,全國參加城鎮基本養老、城鎮基本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人數分別新增1753萬、9387萬、755萬、1637萬和1406萬。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人均每月新增110元,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試點城市新增229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實現全覆蓋(以縣為單位)。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取得新進展。新建城鎮廉租住房63萬套,通過實物配租和發放租賃補貼,又解決了190萬戶城市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難。社區服務體系、兒童福利設施、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護設施以及殘疾人綜合服務設施建設積極推進。扶貧開發力度加大、扶貧標準進一步提高,利用國家以工代賑資金建設了基本農田7.2萬公頃,解決了貧困地區190萬人、110萬頭牲畜飲水困難。安排西部地區易地扶貧搬遷人口32萬人。

城鎮新增就業增加情況 新華社發
各項社會事業建設得到加強。城鄉免費義務教育全面實施,職業教育加快發展,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制度逐步完善。農村義務教育辦學條件進一步改善,在3519所農村初中學校新建689萬平方米學生生活設施,支持722所中等職業學校和縣級職教中心加強基礎能力建設;新建改擴建182所特殊教育學校。啟動實施高等教育“211工程”三期建設。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比上年提高8個百分點,普通高校招生數增加42萬人,研究生增加2.7萬人。基層醫療服務和計劃生育設施建設加快,支持了2萬余所鄉鎮衛生院、430個縣醫院、209個縣中醫院和369個縣婦幼保健機構的建設;安排專門資金,支持159個地市級以上重點中醫院、1231個縣級和鄉鎮中心計劃生育服務站建設,對重大傳染病、地方病多發的邊遠地區8800多個村衛生室給予了支持。人口自然增長率5.08‰。廣播電視村村通、鄉鎮綜合文化站、文化和自然遺產地保護、旅游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明顯加大。新聞出版、文學藝術、哲學社會科學等事業繁榮發展。城鄉公共體育設施建設得到加強。
(七)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加快
節能減排工作力度加大。全年累計安排423億元中央財政資金,支持十大重點節能工程建設、循環經濟發展、城鎮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及配套管網改造、重點流域水污染治理和節能環保能力建設等。推廣節能燈6000多萬支,限產限售限用塑料購物袋取得明顯成效。發布了國家重點節能技術推廣目錄,建筑、交通運輸、公共機構節能取得新進展。實施節能減排科技專項行動,攻克了一批重點行業的重大節能減排技術,在重點領域和行業進行了大規模示范和推廣應用。第二批國家循環經濟示范試點順利實施,啟動了14家汽車零部件再制造試點。經濟政策的激勵作用進一步強化,發布實施了節能節水環保設備所得稅優惠政策,調整了不同排量乘用車的消費稅稅率,完善了資源綜合利用稅收優惠政策,出臺了可再生能源電價補貼和配額交易方案。開展了省級政府2007年節能減排目標完成情況、節能減排措施落實情況的評價考核,公布了2007年度千家重點耗能企業節能目標責任評價考核結果,重點耗能企業能效水平對標活動進展順利。組織開展了節能減排專項督察和環保專項執法行動。節能減排全民行動等宣傳活動收到了良好社會效果。
生態環境保護取得新進展。塔里木河治理、黑河治理、首都水資源保護工程積極推進,石羊河流域重點治理工程全面啟動;在繼續推進天然林資源保護、防護林體系建設、京津風沙源治理等重點生態保護工程的同時,啟動了巖溶地區石漠化綜合治理。太湖水環境綜合治理和松花江、淮河、遼河等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積極推進。三峽庫區三期地質災害防治工程順利實施。農村環保全面啟動。全國新增城市污水日處理能力1149萬噸,城市污水處理率和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分別達到65%和64%,均比上年提高2個百分點左右。燃煤電廠脫硫改造進一步推進,又有近1億千瓦火電機組安裝了脫硫設施,已占火電裝機總量的60%左右。

城市污水處理率和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提高情況 新華社發
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得到較好落實。發布《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白皮書,推動通過《應對氣候變化技術開發與轉讓北京宣言》,清潔發展機制項目合作積極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