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屆文化講壇選錄
嘉賓簡介
北京大學校長助理,北大光華管理學院院長,經濟學教授。
1982年畢業于西北大學,1984年進入國家體改委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所從事改革理論和政策研究,此后獲牛津大學經濟學碩士、博士學位,隨后進入北京大學工作。
2000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杰出青年基金”,2002年當選為“CCTV中國經濟年度人物”。
經濟像人一樣,如果得了一種病,可能需要3個月才能恢復,但你一定要用3天的時間就把這個病治好,就可能一生都沒有辦法恢復
大家好!我首先代表光華管理學院歡迎大家來參加我們和解放日報報業集團共同舉辦的這屆講壇。光華是世界的光華,是中國的光華,也是上海的光華。希望未來我們能夠秉承使命,為上海成為世界的金融中心作出我們的貢獻。
要成為世界的金融中心,我們必須理解世界的金融危機。現在有關金融危機的討論很多,但我覺得有一個問題還缺少認真思考,就是這次危機在根本上講是政策失誤所導致的,而不是市場失靈。特別是美聯儲長期的低利率、信貸擴張政策,是這次危機的罪魁禍首。我想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如果把問題的根源找錯了,我們所采取的措施就可能會給我們帶來更多的問題。
具體來講,應該是在2000年網絡泡沫和2001年“9·11”事件之后,美聯儲擔心經濟衰退,采取了低利率政策和信貸擴張,最后導致了這一次嚴重的金融經濟危機。但是非常遺憾,現在不少宏觀經濟政策制定的理論依據都是錯誤的。因為它們是建立在凱恩斯的“三駕馬車”的理論基礎上的,而這個理論在根本上是顛倒了目的和手段的關系,它為了解決短期的問題而帶來了長期的經濟結構方面更嚴重的問題。
今天我們在討論金融危機的時候,可能最主要的問題不是說什么時候能走出危機,而是說我們下一次會在什么時候面臨更大的麻煩。
我們都不希望壞的結果出現,但是分析一下歷史,我們不能不有這種擔憂。因為人們經常為了解決眼前的問題,卻為未來制造更大的麻煩。我要說的是,經濟像人一樣,如果得了一種病,這種病可能需要3個月才能恢復,但你一定要用3天的時間就把這個病治好,就可能一生都沒有辦法恢復。
我認為,中國的經濟不只在于今年增長多少,而更要關心未來可持續的增長是多少;也不只在于今天是不是把消費、投資做上去了,而是我們基于技術能力和創新能力的貢獻能力究竟能夠持續多長時間。
在判斷這次危機的時候,我們也看到,這次危機對中國來講也許是一個機遇。至少這次危機發生后,顯示出中國過去30年改革開放取得的偉大成就,奠定了我們在國際經濟體系當中新的地位。如果我們利用好這次機遇,那么中國未來的30年就可能像過去一樣是輝煌的30年,能夠使得中國真正成為世界上的經濟強國。那么,到了2040年,也就是1840年鴉片戰爭之后200年的時候,中國就有望真正成為世界上經濟強大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