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只是重復發達國家過去制造的東西,即使我們成了世界第一,也不是最強大的
我還要強調一點,中國的經濟增長面臨的一個重要挑戰,就是中國企業的創新能力還太低。
在過去30年,我們主要靠廉價成本、廉價資源支撐著資產的擴張。但是經過這次危機我們也看到,這種模式不可能再一直下去了,老這么繼續的話,可能世界的危機會更嚴重。那怎么辦?就要提高創造附加值的能力,而這依賴于技術進步,特別是R&D(編者著:research and development,意為“研究與開發”)。但我們也遺憾地看到,我們的企業在這方面做得還很不夠,技術創新還很薄弱。
我們看一個統計,外國企業在中國申請的技術方面的專利占74%,而中國只占11%。那也就是說,我們八九成的專利都是些“花拳繡腿”。所以大家不要簡單地看中國專利數量增加很快,但是有效的專利,能夠有持續競爭能力的專利可能比重相當低。
我要特別請企業界人士思考一下,什么是未來能夠帶動中國乃至世界經濟發生變革的新技術和新產業?因為從歷史上來看,沒有一個國家不去創造一個新產業或一項新技術,就能成為真正的世界強國。如果我們只是重復發達國家過去制造的東西,即使我們成為了世界第一,也不是最強大的。
100年前,鋼鐵生產量是衡量一個國家國力和經濟實力的指標,但今天已經不是了。所以我們成為世界第一大鋼鐵生產國,已經不能說明太多的問題了。30年前,汽車產量是衡量一個國家經濟實力的指標,但今天也已經不是了。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大的汽車市場消費國,產量居世界第二,僅低于日本。
真正代表國家的產業和技術,是能夠對其他產業發生連鎖反應的技術,比如蒸汽機帶動了其他產業的變革,電力帶動了其他產業的變革,計算機帶動了其他產業的變革,甚至影響了我們的家庭生活。未來新的技術和新的產業究竟是什么?我希望大家能夠考慮。好比新能源,我們在這方面有沒有希望?還有現在大家看到的云計算,它超越了互聯網的概念,我們在這方面有沒有希望?
我要說的是,要看待這樣一個問題,需要很好的企業家精神、企業家創造力。新產業、新技術一般都是企業家摸索出來的,是好多人探索出來的。有人失敗,有人成功,而成功者就引領了世界。
美國之所以成為世界最強大的國家,不是美國人自己建的。中國要成為世界上強大的國家,也要吸引全世界最優秀的人來建設
當然我還要提到教育,教育體制改革非常重要。中國現在的教育體制還不是一個推動創新的體制。為什么呢?因為我們整個體制缺少競爭力,我指的是大學教育體制。
還有就是要有好的體制來吸引人才。美國之所以成為世界最強大的國家,不是美國人自己建的,而是全世界最優秀的人建的。那么中國要成為世界上強大的國家,也要吸引全世界最優秀的人來建設。當然中國優秀的人很多,但是還不夠。如果我們從全世界吸引一千萬優秀人才,只占我們人口的0.8%,但是它對我們的發展就會起到巨大的作用。
上海更是這樣,上海要成為世界的金融中心,一定不只是靠現有的上海人就能實現,而是要靠全中國、全世界最優秀的人來建設。為此,就需要有吸引優秀人才的體制,如果優秀的人才不愿意來你這個地方工作,你就不可能利用他們的才能。
經濟發展還是硬道理,不要老想著出頭,國際地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
最后一點,我要簡單說一下我們的國際戰略。我們有希望成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但為了能夠在國際上取得重要的地位,這就需要有一個很好的國際戰略。
我同意一個觀點,經濟發展還是硬道理,不要老想著出頭。國際地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不是爭來的。我們現在尤其要認識到這一點。但我們要積極地參與改變現有的國際秩序,積極參與包括像聯合國、世界貿易組織、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等這樣的組織。
我對未來的前景非常樂觀。現在及未來美國的領導人和過去不一樣,比如現在的奧巴馬是1961年出生的,他上小學的時候看到尼克松訪問中國,他上大學的時候看到鄧小平訪問美國。所以他腦子里的中國,和美國前總統里根、老布什是不一樣的,由此他處理中國事務的思維方式也許會不一樣。同樣,現在中國人腦子里的美國,和以往時代的印象也是不一樣的。這些為兩國的未來,或者說為更好地維持世界的和平穩定,創造了一個很好的條件。
如果我們在國際戰略方面很好地把握,我們就有希望到2040年的時候,也就是鴉片戰爭發生200年的時候,成為歷史上或者說近代以來從來沒有這樣自豪過的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我相信我們在座的再活30年沒有問題,30年后回頭來看,在我們一生當中,可能在我們小的時候受人家欺凌,在我們中年出國的時候被人看不起,但在30年后,我們也許會發覺我們作為一個泱泱大國、一個世界強國的公民,走到各個地方都會受到尊重,那個時候我們會洋溢著非常大的自豪感,所以大家一定要健康地好好地活著,謝謝!
編輯:寧波 來源:解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