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未來30年,就像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后經過30年美國崛起一樣,中國也會有大發展
今天的中國,我覺得和100年前的美國有很多相似之處。當時的美國是世界的新興經濟體,但是當時世界的霸主仍然是英國,英鎊是世界的儲備貨幣。今天的中國是世界最大的新興經濟體,美元是世界的主要儲備貨幣。對比歷史可以發現,當一個新興的經濟體崛起的時候,整個世界的金融體系可能跟它并不相匹配。這時候可能導致很多宏觀判斷的失誤,包括我剛才講的美聯儲的貨幣政策是這次危機的最大的禍根。并不是說格林斯潘故意要這樣干,而是全球化所導致的經濟現象使他沒有看清楚問題的本質。美聯儲的政策主要盯著價格穩定,所以在格林斯潘看來價格沒有問題,沒有出現通貨膨脹,就說明貨幣政策是沒有問題的。
中國加入世貿體系,全球化使得企業的效益在提升,成本在降低。中國有大量的廉價勞動力在支撐著廉價產品制造業,所以在這個情況下出現價格適度下降是正常的經濟表現。那么如果試圖維持價格不下降,本身就意味著出現過多的貨幣、過多的信貸、扭曲的經濟結構。
同樣對中國來講,經過改革開放30年,我們進入了國際市場,對世界經濟的運行已經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們沒有充分地認識到匯率本身對國際經濟平衡可能帶來的影響。特別是我們有那么多的外匯儲備,以為只要有外匯儲備,手中有糧,心里不慌,就沒有問題。但事實證明了,不是這樣,我們現在那么多外匯儲備,事實上并沒有辦法真正地兌換它。當然,中美兩國互相有這樣高度依賴性,對未來的世界和平是一件好事。
但有一點是比較樂觀的,就是我剛才說的,現在的中國和100年前的美國很類似。無論它的發展階段、社會矛盾,包括收入分配問題以及勞資關系問題,都有很多類似。這也為我們鼓舞著信心,我相信未來30年,就像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后經過30年美國崛起一樣,中國也會有大發展。我們現在面臨的好多問題,如果采取恰當的改革措施和宏觀政策的話,我們應該是能夠解決的。也就是說,再過30年,我們有希望和美國一樣成為世界強國,特別是中國的經濟有希望成為第一大經濟體。但這是從總量上講的,我們的人均GDP仍然只是美國的三分之一左右。
到那個時候,我們應該是相當地了不起。我希望我們在座的領導、企業家、媒體朋友考慮一下這些問題:如果中國成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中國最優秀的企業應該具有什么樣的素質?應該做什么?中國最優秀的大學應該做什么?
一個國家如果不采取市場化的改革措施,不實行市場經濟,就不可能成為世界上強大的經濟體
我認為,中國成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這也是上海能成為世界金融中心的一個先決條件。當然上海本身也會對中國成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發揮巨大的作用。
簡單告訴大家一個數字,從世界來看,兩千年前,印度經濟是世界最大的,占世界GDP的三分之一左右;兩百年前,中國是世界最大的經濟體,占世界GDP的三分之一左右;大約50年前,美國經濟總量占到世界經濟的三分之一左右。到2040年的時候,中國經濟總量有希望占到世界的20%到25%之間。根據不同的算法可能不一樣,比如像麥迪森教授說,到2030年,中國經濟總量就應該能占到世界的23%,而那時美國占到18%,歐盟加起來也就是15%左右。
各個國家在發展當中都有起落,但是有一點非常重要,一個國家如果不采取市場化的改革措施,也就是不實行市場經濟,就不可能成為世界上強大的經濟體,這是一個基本的結論。所以今天我特別強調,未來30年我們怎么能夠鞏固完善過去30年改革開放的成果,非常重要。
過去30年的改革,最核心的就是市場化改革。我講一個簡單的例子,勞動力市場的靈活性,是中國過去30年快速發展的重要原因。我們現在應當進一步推進勞動力市場的有效運作,否則的話,不僅給中國的企業,而且給中國的經濟都會帶來傷害。總之,進一步改革開放是中國成為世界經濟強國的唯一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