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是執政之本、執政之要,這些如今被廣泛引用的言論中所陳述的理念,其實并非新鮮的發明,而是中國傳統治國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五千年來屢有提及。民生能否改善,有賴于國家財力的積蓄,更有賴于執政者的自覺和重視。翻開新中國60年的歷史,我們看到,民生改善的程度,與經濟上升的軌道緊密相連,更與執政黨執政理念的進步息息相關。共和國奮斗60年,我們終于有決心、有能力改善全中國人民的生活,讓“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的民生愿望逐步付諸實施,這是一個偉大的進步。珍惜這樣的進步,呵護這樣的夢想,自覺地讓民生改善繼續提升國人的幸福感,將使我們能夠無愧于未來歷史的評判。
民生理念:60年奮斗識得民生之重
國計民生,互為表里,本為一體。但我國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在民生與國計的天平上,明顯傾向于國計,以至于民生這個詞匯都很少被提及。
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國照搬了蘇聯那套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模式,強行壓低消費,為工業化進行積累,全國人民為之付出了近30年的代價。由于計劃經濟對生產力的束縛,加上極“左”路線的影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十分緩慢,到上個世紀70年代末,依然面對的是共同貧困。新中國成立初期土改帶來的糧食產量增長,到1958年便陷于停滯。從1958年到1977年,由于在農業經營制度上實行“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體制,饑荒成為普遍現象,大多數農民的溫飽問題沒有解決。
當年的民生困苦,在陜北革命老區都表現得令人觸目驚心。1978年初夏,新華社陜西分社社長馮森齡在延安采訪途中碰到了安塞縣出門討飯的三兄弟,在延安市一個“英雄村”看到了社員年均口糧133斤、靠糠菜面糊糊充饑的慘狀。馮森齡由此采寫的《延安還有農民上街要飯》等稿件,在有關刊物發表后,讓不少領導干部痛心落淚。
改革開放的最初動力,是生存問題、吃飯問題,正是最基本的民生。1978年12月,以“吃飽飯”為目的的安徽小崗村試驗揭開了我國農村改革的大幕,預示著民生改善將成為改革開放的內在動力。之后,中國共產黨以巨大的改革創新勇氣,從農村開始,吹響了全面改革開放的號角。經過30多年改革,長期困擾我國人民群眾的短缺經濟得到根本改變,人民生活水平實現了從溫飽不足轉為總體小康,我國依靠自己的力量破解了“誰來養活中國人”的命題。
吃飽肚子,僅是民生改善的開始。近年來,民生改善的力度越來越大,繼2007年全面取消農業稅之后,今年10月,我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將啟動,年內將覆蓋全國10%的縣(市、區),這就意味著不久的將來,我國農村將告別單純依靠家庭的傳統養老模式,農民也將像城鎮居民一樣享受到國家普惠式的養老金。從更大的范圍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城鎮居民合作醫療、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農村五保戶供養等制度的全面推進,將逐步填補社會保障的空白領域,筑起民生問題的“安全網”。
更重要的是,伴隨著改善民生的物質能力的提升,我們黨執政理念中對民生的重視也產生了一個飛躍。從政策上改善民生,制度上保障民生,到政治上重視民生,執政以民生為本,民生逐漸成為黨的主要執政之道:經濟發展把拉動內需、民生建設作為新的驅動力。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講道:要“真誠傾聽群眾呼聲,真實反映群眾愿望,真情關心群眾疾苦,多為群眾辦好事、辦實事,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十七大把民生問題提到相當的高度,指出要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具體而明確地指出了全面小康的民生目標,一幅“全體國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和“社會和諧人人有責、和諧社會人人共享”的美好藍圖給中國人民以極大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