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未來:權益內容豐富與否是執政成敗關鍵
在任何國家,民生問題都不能得到一勞永逸的解決,因為民生問題的內容是隨著時代進步而不斷豐富的。當前,中國經濟社會不斷發展,民生問題的內涵和外延也不斷擴展,某些領域甚至變得十分尖銳。這些現象并不全是壞事,某種意義上說明了時代的進步。
需要指出的是,民生的實質是民權,不僅包括物質權益,也包括精神權益、政治權益等。我們不僅要加大公共財政的傾斜力度,為百姓的物質權益提供更多保障,同時也要不斷豐富、滿足百姓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有序的政治參與需求。我們的執政能力能否與百姓不斷增長的民生需求相適應,將是我們未來執政成敗的關鍵,這就對我們的經濟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提出了更多要求。未來一段時間內,我們的民生改善將大致沿以下路徑展開:
首先,民生保障的寬度決定了經濟社會發展的高度。目前我國解決民生問題的制度體系只是初步建立,許多領域有待解決的深層次民生問題還很多,民生難題持續、有效的改善,無疑依賴于更多的制度供給。例如在教育領域,高中教育給低收入家庭造成的壓力不容忽視,偏遠農村中小學教育質量的下降也需要進一步重視;醫療衛生領域,我國城鄉居民合作醫療的補貼標準、大病救助機制還有待于進一步提高,解決“看病貴、看病難”的痼疾,有待于在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中切實改善;住房保障領域,除了高房價亟待降溫外,城市低收入群體、長期生活在城市的農民工群體的住房保障問題也需要管理部門進行考慮,等等。
當前,解決作為民生之首的就業問題是各級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據預測,今后幾年,我國城鎮每年需要安排就業的人數將保持在2400萬人左右,而受經濟增長對就業拉動能力的限制,每年有望解決的就業人數遠遠低于需求。
其次,隨著民生問題向精神領域的拓展,文化權益、收入分配、社會公平、社會治安等成為民生保障的新領域和敏感領域,需要更多關注。
制度和政策的公平是最大的公平。目前我國公共政策制定中的一個突出問題是:部門主導,導致部門利益可能凌駕于公眾利益之上。同時,一些特殊利益集團規模過大,占有社會資源過多,對制度制定和實施影響力過強。作為深化改革的重點、難點,公共政策制定應該通過更合理的制度設計體現公平。
第三,生態文明、環境保護應成為民生關注的重點。當前,環境污染突出影響民生幸福,環保已成為一部分地方最大的民生工程。
編輯:寧波 來源:半月談(記者 陳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