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聯合國定義的標準,中國在本世紀之初就進入了老齡化社會。而伴隨著人口生育率下降與預期壽命延長,中國人口增速將逐步放緩,最終帶來勞動力供給的低增長。然而,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又在不斷創造出新的勞動力需求。需求和供給之間的缺口必然帶來工資率上升,人口轉變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相應的由人口紅利階段轉為人口負債階段。
未來中國如何迎接人口老齡化挑戰、實現可持續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的加速積累、勞動者素質和勞動生產率的顯著提高,以及經濟發展方式的加快轉變。
1950~2050:百年中國人口轉變與人口紅利走勢
在人口學上,撫養比是指少兒人口(0~14歲)與老年人口(65歲及以上)與勞動年齡人口(15歲~64歲)之比,就業比是指勞動年齡人口與總人口之比。利用上述兩個指標,圖1勾勒了1950年~2050年百年間中國人口年齡結構的階段性轉折變化。(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中國人口統計年鑒》(歷年);2005~2050年數據由中國社科院王廣州研究員提供)
圖1
從圖1可見,人口撫養比從1950年到1964年保持持續上升趨勢,由61.0%上升到79.4%。1964年是中國人口撫養比變化的第一個轉折點。越過該點后,中國人口撫養比持續下降,這種下降主要來自少兒撫養比的下降,這種態勢一直保持到2013年左右。2013年之后,中國人口老齡化速度加快,導致老年撫養比迅速上升,并在絕對水平上超過少兒撫養比,使得總撫養比開始出現第二個轉折點。
與此對應,就業比呈現反向變化趨勢,在1964年到2013年期間持續上升,之后則逐步下降。中國人口結構的這種變化,大大減輕了人口撫養負擔,提高了人口結構的生產性,通過豐沛的勞動力供給和生產性人口結構帶來的高儲蓄率,成為推動中國經濟飛速發展的源泉之一,即所謂的人口紅利。
按理,中國從上世紀60年代中期就進入可以收獲人口紅利階段。但是,由于計劃經濟時期推行重工業優先發展戰略,以及遭受十年“文革”對國民經濟的破壞,中國未能抓住人口轉變的有利時機,將潛在的人口紅利轉變為現實的人口紅利。
改革開放以來,在比較優勢戰略指引下,中國充分發揮充沛的勞動力資源優勢,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推動了國民經濟高速增長。測算表明,改革開放以來,撫養比下降對中國儲蓄率的貢獻率大約在7.5%左右,對中國經濟發展的貢獻在1/4強。如果把未來剩余的人口紅利也計算在內,人口轉變對中國經濟長期增長的貢獻約為1/3。
隨著人口老齡化速度加快,人口轉變對經濟發展的貢獻將由人口紅利階段轉為人口負債階段。勞動年齡人口負增長、勞動參與率下降及其帶來的勞動供給減少,以及儲蓄率下降帶來的物質資本積累低增長,這些因素將共同導致中國經濟發展速度放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