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之辯:船大慣性大,掉頭要趁早
除了通過教育和培訓大力提升勞動者素質,還需要對現行生育政策進行適度調整,以保持人口年齡結構的相對穩定。但是,關于生育政策調整問題,學術界爭論很大。反對調整的學者認為,中國現在人口基數很大,老少邊窮地區人們的生育意愿還很高,政策一調地動山搖。
中國現行生育政策到底要不要調?從國際經驗來看,從經濟起飛到走向成熟、再到后工業化社會,現代化的結果是家庭規模越來越小、結構越來越單一,生育率的持續下降已成為一種全球性趨勢。中國的情況也大抵類似。從傳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變,家庭人口規模逐漸縮小。城市化生活節奏的加快和養育成本的提高,動搖了很多人的生育意愿,新生代農民工的婚育年齡普遍比上一代推遲,生育率今后也不會很高。
從人口轉變的角度看,中國人口的年齡結構已由過去的金字塔形變成目前的橄欖形,人口老齡化加速后,還將變成倒金字塔形,可生育人口的比例在不斷縮小。從人口學角度講,一個國家的總和生育率(反映一個婦女一生中生育子女的數量)要維持在2.1左右,才能保持人口的動態平衡。
上世紀90年代初,中國總和生育率在2.2左右,高于人口更替水平所要求的總和生育率,但后來就不斷下降。依據人口普查數據推算,目前約為1.2。考慮到婚育年齡推遲等人口結構性因素及漏報等問題,中國目前的總和生育率在1.6~1.8之間,照此下去,人口數量負增長局面會加快到來。
值得警惕的是,生育規律的作用和低生育率的慣性非常大,而生育政策的調整,往往又要經歷一代人或幾代人才有可能見效果。船大慣性大,掉頭要趁早。有著龐大人口基數的中國,更需要尊重人口發展規律,審視現行生育政策。如果我們現在就著手,還可以未雨綢繆,把生育率維持在一定水平上,否則一旦錯過機會,以后即使想調也恐怕心有余而力不足。
科學發展觀呼喚科學人口觀
早在1957年,著名學者馬寅初發表《新人口論》時,對中國人口問題明確提出三條根本解決途徑:積極發展生產,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質量。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馬寅初提出“新人口論”非常難能可貴,他啟發更多人深入思考一個當時有著6億人口的大國到底存在怎樣的人口問題。只可惜,在此后的反右傾、大躍進、“文革”中,馬寅初的“新人口論”一再受到批判,直到1979年才得以撥亂反正。1982年9月,黨的十二大報告正式提出:實行計劃生育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此后幾十年,“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質量”成為婦孺皆知的口號。
近幾年,中央提出科學發展觀,深入闡述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構建與科學發展觀相吻合的面向未來的科學人口觀已經迫在眉睫。因為,在老齡化社會加快到來的今天,綜合考量人口數量、結構、分布、質量等因素對未來發展的影響,遠比單純考慮人口數量來得重要;綜合考量人口與經濟社會發展、資源環境保護的相互作用,遠比單純就人口談人口來得重要。只有這樣,才能形成一攬子科學的人口政策。
當前,我國人口轉變正處于收獲人口紅利后期階段,大約會持續10年左右。在這個階段,我國勞動力絕對數量會持續上升,此后則會逐漸下降。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有助于最大限度創造就業機會,實現最大化就業,收獲尚存的人口紅利。但是,在現行生育政策框架下,隨著“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長”的現代人口增長模式的全面形成,第一次人口紅利終究要消失。
為此,在人口轉變進入負債階段之前,應該盡快確立起與科學發展觀要求相適應的科學人口觀,通過適度調整現行生育政策優化人口結構;通過提高人口質量和素質加快人力資本積累,變勞動力數量劣勢為勞動力質量優勢;通過提高勞動力配置效率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中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收獲第二次人口紅利。
編輯:寧波 來源:半月談(作者系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王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