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造船業遭遇“三難”
雖然西霞口船業公司只是一家小型造船廠,但它面臨的“交船難”問題正成為山東乃至全國造船業共同面對的問題。
山東省有關部門負責人今年5月在一次業內會議上指出,船舶工業受金融危機的影響正在不斷加深,企業發展遇到的困難和問題越來越突出。概括起來,主要是“三難”:交船難、接單難、融資難。
國際船舶運力的嚴重過剩,運價的持續走低,使航運市場盈利困難。波羅的海指數在2008年5月曾觸及11793點歷史高點,可是到了去年12月中旬,卻跌至22年來的最低點663點。2009年上半年,該指數才反彈至2000點左右波動。這種背景下,有的船東要求降價接船,有的提出改型,有的推遲接船,有的撤單,有的棄船。
以山東為例,一季度,主要以船東撤單、棄船和推遲接船為主。山東共有6艘船舶遭船東棄船,其中5艘完工,1艘在建,有3艘船舶訂單被撤銷,另外有8艘已完工待交付船舶船東推遲接船,推遲時間在3個月以上。
二季度以來,船東推遲接船時間、降價接船、延遲付款、改型等更改造船合同的情況不斷增多。山東共有1艘在建散貨船船東要求推遲交船(推遲3個月)、6艘散貨船調整開工交船日期、4艘船舶改型。
據有關專家測算,一艘在建3萬載重噸散貨船在船臺每推遲一天下水,將使企業在海關關費、貸款利息、匯率結算、設備使用等方面增加近8000元的費用,加之對其它在建船舶進度產生的影響,損失較大。
有關專家認為,與交船難相比,新船承接不足對今后國內造船業的影響更大。
在持續5年的高速增長之后,全世界造船企業手持訂單超過6億載重噸,占現有船隊保有量的50%以上,市場本身存在較大下調壓力。面對金融危機的沖擊,船東對未來航運市場走勢普遍持觀望或消極的態度,國際造船市場驟然下滑,新船成交基本處于停滯狀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