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滾河自然保護區把水引進受災的村莊,等待接水的村民 攝影 王志勝
引水下山幫助邊民抗旱
在南滾河自然保護區,缺水的是動物活動比較頻繁的地勢高的區域,由于植被保護良好,保護區內有些地方有水源,只不過水量與以往年相比少了很多。楊紹兵多次深入保護區周邊旱災嚴重的村莊,了解旱情,并下決心幫助這些村寨的老百姓解決人畜飲水困難的問題
云南滄源佤族自治縣是國家級貧困縣,滄源南滾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每年的工作經費捉襟見肘,可是楊紹兵積極想辦法籌措資金,并到各村莊動員老百姓投工投勞,鋪設應急飲水管道、修防水溝、并翻修村里年久失修的水池,將山上水源引進村莊和周邊的學校,確保村民和學校師生的飲用水。
北京大學教授呂植從云南省林業廳獲悉這件事后非常感動,她號召幾個在京的藝術家拍賣自己的作品,籌措了12萬元支持南滾河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的“飲水思源”行動。
楊紹兵說,做的時候只想著無論多困難都要幫群眾解決飲水難的問題,沒想到還會有社會慈善資金的支持。
他介紹說,目前已投入抗旱資金達8.2萬元,從山上水源地到勐角鄉芒公村和班老鄉營盤村,鋪設管道6.7公里,臨時解決了保護區周邊1800名少數民族群眾和654頭大牲畜的飲水困難問題。
記者來到班老鄉營盤村,村民龍海告訴記者,因為地處山區,以往吃水都要到附近山上的箐溝里挑,今年2月低,箐溝干涸,吃水非常困難。3月初,保護區管理局動員群眾投工投勞,用膠管把保護區里的水引到他們村,還翻修了村里的水池,現在他們不用走出村莊就有飲用水了。
大自然保護協會中國部的首席科學家龍勇誠告訴中國日報記者,凡是有靈長類動物分布的地方,生態一般情況下保護得很好,一般不會出現干旱的情況。雖然云南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干旱,但西雙版納的原始森林、南滾河自然保護區內長臂猿活動的地段,水源還是比較充足的。
那同一個保護區內,為什么會出現一方面要人工補水給動物飲用,另一方面卻可以引水下來幫忙周邊少數民族群眾解決飲水難的困難呢?滄源南滾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科研所所長王志勝告訴記者,保護區的面積為27649.5公頃,面積雖不大,但自然地理條件優越,交通方便,地形復雜,海拔高差相對懸殊,在保護區垂直帶,2公里的距離,海波高度差達2120米(從480米到2600米)。所以才會出現保護區內海拔高的地方缺水,海拔低的水源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