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臨的最大難題是保護與開發
龍海是佤族,他用不太流利的漢語告訴記者,班洪、班老一帶的佤族不吃著傳統的動物崇拜,“我們尊稱大象為“達(佤族對長輩的尊稱)”,我們堅信尊敬大象,大象也會愛護我們,不會傷害我們,破壞我們的莊稼”。
記者問他:“那這幾年有沒有遇到亞洲象出來傷人踩踏莊稼的情況呢?”
采訪龍海時站在旁邊的佤族小伙熊實強搶話說:“我們尊敬大象,大象不會來傷害我們。我們村從來沒發生過這類事情”。
楊紹兵介紹說,為了幫助周邊的老百姓崇尚自然、敬畏自然,愛護自然,管理局有時甚至拿出錢資助這一帶的少數民族群眾搞“貢象節”活動祭拜大象,提高老百姓保護動物的意識。
記者注意到,保護區幫助少數民族群眾解決飲水難的村莊有兩個:班老鄉的營盤村和勐角的芒公村。而記者看到,保護區內和外圍,植被有明顯的區別。保護區內生機盎然,物種長勢良好,可是和保護區接壤的外圍,植物分布比較散亂。離保護區遠一些的地方,破壞、砍伐森林的情況就比較突出。
楊紹兵認為目前保護區面臨的最大困難就是周邊社區群眾生產方式落后,以及生活困難與《自然保護區條例》嚴格執行引發的矛盾和沖突。保護區附近的少數民族群眾老百姓長期以來養成了靠山吃山的習慣,真正要改變這種習慣還需要一個過程。隨著區外資源的減少,老百姓進入保護區砍伐木材、采摘藥材、蘑菇等資源的情況就開始多起來。
“以前附近的少數民族刀耕火種,這幾年不允許了;以前老百姓上山放牛,可是現在不允許了;以前老百姓上山撿蘑菇、藥材,可現在不允許了……”楊紹兵說:“我們必須幫助老百姓改變原來的生產方式,找到新的生計方法”。
這幾年,保護區在附近村寨開展畜牧養殖培訓,資助周邊鄉村小學,甚至把培訓對象延伸至緬甸禪幫的孩子們,2009年11月,“中緬愛我南滾河”培訓活動如期展開,35名來自滄源的佤族孩子和35名來自緬甸的佤族孩子在滄源相聚,南滾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科研所所長王志勝用漢語和佤語兩種語言對這些孩子進行了環境保護教育。楊紹兵認為培訓達到了預期的目的,今后仍將繼續開展這類活動?!氨Wo生態不分國界,”楊紹兵如是說。
其實,南滾河自然保護區僅僅只是保護區的一個縮影,開發和保護是所有的自然保護區都面臨的實際困難。
來源:中國日報社駐云南記者站(記者 李映青 郭安菲)編輯: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