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2010年4月,又一年春風拂過,地震災區舊貌換新顏。
5個受災市(縣)、33個受災鎮鄉、580個農村住房重建安置點,按照既定的規劃藍圖,正一步步堅定地向前。
災后重建時間緊,任務重。但災后重建千頭萬緒,應該從何處下手?多年統籌城鄉的實踐證明,沒有規劃,辦不成事。規劃是重建的龍頭,重建規劃的制定卻無先例可循。不過成都市委、市政府始終堅持一點:不搞簡單的恢復重建,重建必須結合發展而行。
按照這個思路,經過反復的摸索和實踐,成都逐步形成了發展性、多樣性、相融性、共享性融為一體的農村住房重建規劃,創造了重建的“成都模式”。
為了讓受災群眾盡快開始新生活,我市先后開展三次大規模規劃會戰,動員全社會200多家設計單位、4000多名設計人員參與規劃設計,為580個重建新居描繪規劃藍圖,把優化升級災區產業、彰顯自然人文特色、保護資源環境、完善公共服務配套等都結合在一起,推動災區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為了確保重建任務的盡快實現,我市按照“全域成都”的理念,第一時間推出災區重建時間表,統籌規劃損毀房屋重建、基礎設施重建、公共設施重建、生產設施重建、城鎮體系重建、生態環境重建“六大工程”,使恢復重建與長期發展結合推進。
兩年來的重建證明:以規劃為基礎,重建才有章可循,重點突破,避免了災后千頭萬緒的混亂,確保了三年任務兩年完成。以規劃為龍頭,成都在重建過程中不僅將建筑成本,而且將災區的發展成本一并納入考慮。用發展的眼光搞重建,真正實現經濟重建,避免浪費;真正實現科學規劃,持續發展。 鹿坪重生 兩年跨越20年
再次來到鹿鳴荷畔,村莊的中央是一大片荷塘,帶著濃郁川西風味的3個別墅組團,圍繞在荷塘的周圍。遠遠看去,湖水的藍、菜花的黃、屋頂的紅,濃烈的色彩一下沖擊了我的眼球:這還是那個支離破碎,讓人悲情不已的鹿坪村嗎?
茵茵菜地、桃紅柳綠簇擁著齊整的鄉村小道。步行十來米,“鹿鳴荷畔鄉村酒店”映入眼簾。在這個鄉土氣息極為濃厚的“酒店”里,鄉土氣息同樣濃厚老板的吳介川正站在院子里“指點江山”:他正忙著指揮工人搭建涼亭、給綠化帶疏土培苗。
這是吳介川的“江山”:寬敞酒店,連天荷塘,兩重天地,一段夢想。
震后,鹿坪村這個過去不知名的小村莊從斷壁殘垣中迅速重生,正成為成都最美鄉村的代名詞;這個曾以傳統農業為生的村莊,已成功轉型為山區休閑度假與觀光生態特色農業為一體的經濟型旅游村落。祖祖輩輩生長在這里的吳介川說,當老板這么久了,自己都還有做夢的感覺,“好像兩年走過了20年?!?/p>
地震過后 爛瓦堆上煮飯吃
以前的鹿坪村和中國眾多地處偏遠的鄉村一樣貧瘠,村民們面朝黃土背朝天,種些水稻、紅苕為生,蓮藕是惟一的經濟作物。一年的收入跟種的菜一樣素,沒啥油水。“癆”的不只是肚皮,還有發展機會。吳介川和村里其他“癆”得兇的年輕人一樣,飄在外面打工,有啥干啥,一年也難得回家一趟。
變化始于兩年前。對于那一天,吳介川記憶猶新……
他記得,地震發生后,自己趕回鹿坪村,站在村口的一瞬間,他震驚了:村里的房屋基本都垮了。殘垣斷瓦間,村民們支著從廢墟里挖出來的鍋,煮飯燒菜。還沒從震驚中恢復過來,吳介川又得知,姐姐在地震中遇難了。以前窮歸窮,好歹有個完整的家,現在連完整的家都沒了。當晚,他輾轉反側,今后如何生活、家人如何安置……道道問題如座座大山壓在心上。
5月13日,吳介川步行幾小時,來到彭州市中心城區給遇難的姐姐置辦紙錢、棺材等身后事,看到了前來搶險的部隊和緊急組織救援的政府人員忙碌的身影,吳介川,這個漢子再也忍不住了,淚水奪眶而出:“當時我就想,沒事、沒事,政府不會不管我們,肯定會幫我們重建新家園的!”
新家園的建設很快就來臨了。讓吳介川沒想到的是,首先來到村里的,不是拖著河沙、水泥的建設隊,而是一個個文質彬彬、帶著皮尺丈量土地的規劃人員。修房子還要規劃?吳介川第一次聽說“規劃”這個詞:在農村,祖祖輩輩修房子都是比著腦殼里的框框修,可從來沒有過什么圖紙。而且這些規劃專家們也很“怪”,不但征求村民對未來居住的意見,還詢問他們以前有沒有什么產業、有些什么特產、有些什么經濟作物。
當第一張規劃圖擺在村民們面前的時候,見過世面的吳介川一下子就懂了:原來政府不僅僅是幫他們把房子建起,還在幫他們考慮以后咋個生活、咋個發展。在圖上,以前山上的村民都搬下來了,全村2000多戶全部集中居住,山上的宅基地、農地等統一整理出來,成片成片種植經濟性作物。專家說,這叫規?;N植,更容易出效益呢。
圖紙出來后,政府反復征求村民們的意見,經過幾次反復,形成了最終的模樣:在一片兩面依山的開闊坪壩上,一條清清的河流穿梭而過,兩側分綴著兩塊天藍的湖泊,就像一對藍色的肺守護著主血脈;錯落有致的農家小院成弧形圍繞在右邊的“肺”旁,與旁邊的山脈、農田渾然天成……這左右兩“肺”,是根據鹿坪村現有田地三分之一為水田、適宜種植蓮藕而特意設置的,為鹿坪村明確了未來的支柱產業。按照規劃,這里將發展成1000畝的大型荷塘,這荷塘既是景觀中心,也是巨大的“生金石”。
一座座樣式別具一格的鄉村酒店點綴在荷塘邊,延伸出的體驗式、觀光式農業吸引眾多游客;當地農民自建的農家樂、小茶館、小吃店生意蒸蒸日上;金秋季節,成熟的蓮藕輸送進配套建設的蓮藕加工基地,搖身一變,成為價值翻倍的成品輸送到外地……
新穎的規劃思路、美好的規劃遠景,讓村民們眼前一亮,也讓吳介川看到了一個全新的鹿坪村:“成都市規劃了災后重建川西旅游第一環線,磁峰鎮就位列其中,今后,我們鹿坪村可不再靠山吃飯了,而是會以旅游為主業進行發展!”就在這一瞬間,吳介川做了一個決定:不出去了,就留在村里,自力更生,重建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