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長遠
產業發展效果初顯
2010年1月9日,劉俊林描述著基礎設施重建加快推進的藍圖:成灌快速通道、聚青線、彭青線等主要骨干道路竣工通車,成都至都江堰快速客運鐵路等重大交通項目加快建設,全市災后道路重建、改造里程相當于都江堰市有史以來的建設總量,形成了“五縱五橫一軌一帶”的交通格局。這為一場鄉村經濟轉型的道路埋下了路基。
震后的向峨鄉決意脫離原來以小礦山開發為主的“黑色經濟”,全力開發以新型農業和旅游等為主的“綠色經濟”。借力災后農房重建,都江堰市為以往難以解決的土地規模經營、發展現代農業創造了條件。
現在,按照農房重建與當地產業和經濟要素結合的發展性要求,都江堰市著力發展旅游休閑產業和特色產業,全力加快農村產業恢復提升,使農民生產方式轉變與生活方式相適應。
在上海市的幫助下,都江堰市全面啟動10萬畝現代生態農業集聚區建設,形成了獼猴桃種植、冷水魚養殖等八大產業特色組團,引進了8家龍頭企業,依托上海平臺將都江堰農產品打入國內外高端市場。同時,加大農業的基礎設施建設,實現了農業的轉型發展,現代農業提質增效。
與此同時,都江堰市2009年接待游客958萬人次,創下歷史最高紀錄,較2007年增長15.8%,實現旅游綜合收入42億元,較2007年增長26%。
一方面,農業品牌建設成效顯著,現代農業發展框架初成;另一方面,一三產業良性互動效果初顯,以旅游為龍頭的現代服務業涅槃新生。
堅持集中集約發展理念,全力服務推進工業集中發展區20萬平方米標準化廠房建設,2009年完成基礎設施投入8.1億元,園區承載能力大大增強。新引進10個億元項目,30個項目實現竣工投產。組建了中小企業政策性擔保公司,新增規模以上企業28個,發展后勁顯著增強。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1億元,超過2007年水平——都江堰現代工業加快振興。
如今,都江堰2010年的經濟發展目標已經確定:將實現GDP增長15%以上,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80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20%,財政總收入增長20%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20%,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均達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