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在這一次災難面前,成都改寫了歷史,做到了“有災無難”。
人間自古多劫難。從“五丁開山”到李冰父子治水;從張獻忠屠城到清末兵亂,天府兒女一直在與天災人禍作著斗爭。每一次災難降臨,無不伴隨著黎民百姓的饑寒交迫,顛沛流離。
然而,這一次不同。
在所有的受災地區中,成都率先實現搶險救援到村。堅持“只要有一線希望,就盡百倍的努力”,爭分奪秒搜救被埋人員,最大限度地減少了人員傷亡。
成都緊急調運糧食、飲水、藥品、衣被、帳篷等生活急需物資,采取空投、陸運、水運、人力搬運等方式,千方百計將生活物資及時送到受災群眾手中。
成都緊急組織市內對口援建工作,舉全市之力安置受災群眾,組織發動群眾自救,率先完成了受災群眾的臨時安置,使受災群眾在最短時間內做到了有飯吃、有衣穿、有干凈水喝、有安全住處。
成灌高速上的3000個錐形筒,打開了震中汶川的生命通道;通往各個重災區的高速公路一律免費,讓救災暢通無阻;上千醫療衛士一面演繹“起死回生”的奇跡,一面抒寫著“大災之后無大疫”的奇跡。
地震導致成都290.4萬人不同程度受災,然而卻沒有一名受災群眾流落街頭,挨凍受餓;與此同時,整個災區社會秩序井然。
有評論說,成都數年來深入推進城鄉一體化實踐,不僅打下了良好的物質基礎,也造就出一批在危機面前果敢擔當的干部隊伍——這是成都能夠迅速取得抗震救災勝利的關鍵之處。
古代題材的影視劇中,清官總是心系黎民。然而,面對大災大難,清官也只能徒哀“民生之多艱”。
而現在,一屆能夠深刻理解科學發展觀內涵與外延,能夠按照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決策與部署,結合自身實際,創造性地開展工作的黨委和政府,自然能夠做到“有災無難”。
胡錦濤總書記指出,在同特大地震災害的艱苦搏斗中,我們的民族和人民展示出了偉大抗震救災精神。而災后安置的“成都速度”,救災物資監管的“成都方法”,大災之后無大疫的“成都奇跡”,災后重建的“成都方式”,正是這種偉大精神的延續和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