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
一切依靠人民。因為人民才是創造歷史、推動歷史進程的最終力量。
堅持尊重群眾意愿,深入做好群眾工作,以群眾滿意為標準,充分發揮群眾主體作用,是成都推進災后重建的基本工作原則和必須遵守的紀律。
在住房重建方式上,派出大批干部組建工作組挨家挨戶了解受災群眾意愿,在多種重建方式之間,充分尊重群眾的自主選擇權。
住房重建的規劃設計方案,必須經過受災群眾嚴格的“評審”。彭州市丹景山鎮東前村的集中居住規劃,就因為村民們挑剔的眼光而三易其稿,最終形成川西民居風味的“小別墅”聚落。
在整個住房重建過程中,加快完善村級治理新機制,把群眾的疑難問題和利益糾葛交給群眾民主協商解決,真正做到了讓民做主。村民議事會等民主議事形式的出現,閃爍著草根智慧的光芒,豐富了中國基層民主政治的實踐。
一切為了群眾。災后重建,是一項涉及群眾根本利益的為民利民工程。
災區道路建設納入“全域成都”的路網體系,與西部綜合交通樞紐建設相結合。2009年5月12日,彭州市新小魚洞大橋正式通車;今天,全長68.1公里的成灌快速鐵路將正式開行,從成都坐快鐵到青城山只需30分鐘。
目前,169所災后重建中小學校已全部竣工投入使用,以教育集團化的方式推進優質教育資源城鄉統籌配置,災區孩子和城里的孩子也可讀名校。
82個鄉鎮衛生院災后重建項目已經全部建成投入使用,并為農民建立起“健康檔案”。與農村產權制度改革配套推出的耕地保護基金,讓農民有錢辦理養老保險。
2009年7月啟動農村土地綜合整治,要從根本上轉變包括災區在內廣大群眾的生產生活方式,在6年之間徹底改變整個成都農村的面貌。加上前期啟動的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村級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改革、新型村級治理機制改革,成都農村工作“四大基礎工程”已經在災后重建過程中全面實施,城鄉群眾共創共享機制進一步完善。
讓一個相對均衡的基礎設施體系和公共服務體系覆蓋城鄉,讓成都數百萬農民兄弟姐妹獲得和城鎮居民同等的福利保障、發展機會和生命尊嚴,公民權利的城鄉一體化在災后重建中進一步深化。
7年來的城鄉一體化實踐,是成都推進科學重建的基礎;科學重建,又是對城鄉一體化實踐的檢驗和提升。黨的正確領導,何嘗不是在災后重建中得到進一步檢驗和提升?
始終以高度的事業心、責任感,在災后重建實踐中堅持以科學規劃為前提,堅持市場配置資源為動力,堅持一切依靠群眾,一切為了群眾,讓城鄉群眾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這就是一個地方黨委和政府的責任意識、大局意識和科學發展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