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湛江市援建汶川縣龍溪鄉工作組長胡海運
6月4日,距離湛江援建四川汶川龍溪鄉“交鑰匙”項目整體移交已經5個月多了。9時,湛江援建龍溪鄉工作組組長胡海運準時從縣城出發前往 13.5公里外的龍溪鄉。
序曲:東門寨
“今天主要去看看通村公路的進度怎么樣?”行程在胡海運的一路介紹中進行,湛江援建龍溪鄉總資金為1.5個億,其中有6000多萬為交鑰匙工程,主要包括市政公共服務設施、集鎮供水工程、龍溪小學等工程,這14個“交鑰匙”工程于今年1月23日整體移交龍溪鄉政府,8000多萬元為“交支票”工程,今日目的之行的阿爾村通村公路便為“交支票”工程。為什么此多彼少?
“當時確定這樣的比例主要是考慮到要讓援建帶動一方經濟,增加當地老百姓的經濟收入。”在此種思路的指導下,有很高技術要求的公共設施湛江交鑰匙,而技術含量較少的通村公路工作組交支票給龍溪鄉政府讓當地百姓以工代賑實施。
9點10分,行至克枯鄉路段,雜谷腦河攔壩上垃圾遍地。“帶相機了嗎?下去拍一張。”胡海運對身邊的工作人員鄧華說,待鄧華拿到相機下車,胡海運還提醒注意過往的車,“拍了照就是要讓我們龍溪鄉吸取教訓,不能隨便亂往河里扔垃圾,要不結果就是這樣。”
9點30分,駛進龍溪鄉標志大門羌人谷,左邊生態鍋莊廣場,釋比祭祀的雕像活靈活現,象風車模樣的景觀與間種的樹木、穿鄉而過的溪水交相輝映,經吊橋而過,便是別具羌族特色風格的東門寨,一座高聳入云的羌碉守衛著背后的寨子,逆著溪水的方向拾階而上,幾個工人正在筑亭子、導渠。“他們正在修繕和增建水渠,這條開放式的水渠便可以貫穿整個東門寨。”跟隨胡海運的腳步,探出村子的格局,沿著水渠,依山就勢,村道皆為青色石板所筑,紋路粗糙卻透露古樸典雅,剛要驚嘆,一棟棟老式石砌的寨子映入眼簾,一棟挨著一棟幾乎成片。“這些都是被保留的比較完整的寨子,以后發展旅游就靠它們了。”在新寨的周圍保留“村中城”般的老房子,幾乎成為此次龍溪災后重建的共識。
正說著,一位端著碗的老人站在院子里向胡海運打招呼:“進來吃早飯呀。”語氣熱絡得讓人驚訝,筆者有些不解地問:“你認識這個人嗎?”這位老人顯然一點也不懼這位戴著眼鏡臉頰上略有高原紅的“廣東人”,大大方方地走了出來和眾人交談起來。“不知道名字,但是面熟,天天都要在這里走好幾道的,援建的嘛,大家都曉得。”
“得感謝他們呀,要不是他們,哪里有村子百倍的變樣。”這位72歲的老人叫焦宏疇,不厭其煩地向筆者敘說村子的變化,“看到門口宏偉的大門沒有,看到鍋莊廣場沒有,看到我們現在的村子沒有,看到我家沒有……”老人的背后是一棟二層的羌式小樓,右為客廳左為臥室,中間回廊相連,窗臺上回廊都布滿不知名的各類花草,開得姹紫嫣紅。“我家建這么多房子,就是等著旅游搞起來后辦農家樂用的。”
別了老人,出了村子,胡海運站在村尾的吊橋仰望這個古老而又生氣的村子說:“剛才老人家的旁邊,我們還要恢復以前的古戲臺,這個地方要恢復水磨坊,讓游客真正看看羌式農家生活和文化是怎么樣的。”胡海運指著吊橋旁邊的一塊空地豪情萬丈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