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阿爾村
10時,抵達此行的目的地,阿爾村通村公路施工現場,卻不見一個施工人員,一臺機器冷落在山間。“施工方說攪拌機壞掉了,三天后才能修好。”負責通村公路的鄧鄧華報說。
“那就抓緊時間,要不工期又被拖慢了。”胡海運一邊說著,腳卻不停彎下腰低頭查看路面,“用草繩打的確實要比機器壓的要防滑得多。”原來,通往阿爾村的村道為8.6公里,越往村子走路越陡,為了保證路面的安全性,在前段坡多路陡的一段,路面全部用草繩打一遍,增強它的防滑性,而后一截地勢比較平緩,則改用了機器,加快施工進度。
事實上,為了保證每一條道路的質量,湛江工作組援建的所有道路都加了水穩層,即在泥土的上面增加了一層碎石后再鋪水泥,這樣的結果每1公里要增加10萬元的投資,9個村45公里的通村公路僅此一項就增加了450萬元的投資。“1.5億援建資金,能做的事情不多,所以我們每一個項目都要做精做好。”胡海運對于很多人的疑問都一笑置之。
正說著,一輛黃色QQ車開了過來,阿爾村村支部書記王學林一行來匯報工作來了,問阿爾村正在修建的傳習所能否增加上天臺的樓梯,這樣以后插個紅旗呀什么方便些?
“原來的設計圖沒有樓梯嗎?”胡海運語氣平和地詢問,得知設計單位考慮不周,他叫鄧鄧華電話給設計單位更改一下圖紙,見到胡海運如此利索就解決,原本有些緊繃的臉忽然就輕松了下來,開始拉起家常來。“這條路修好了,阿爾村的旅游就指日可待了。”看著這條即將完工的通村路,這位有幾分年輕的書記顯得有些興奮。
書記的興奮是有緣由的。據龍溪鄉副鄉長蘇倫樹回憶這里還有一段小插曲。按照慣例,無論是國家出資還是援建,通村公路一律修到村委會所在的地方即可。“可是胡市長說,既然要打造旅游,阿爾村的原始森林是旅游的最后一站,如果路只修到村委會的巴多組,離原始森林入口處還有7公里,旅游走路過去人都疲了,還游什么呀?”其結果是路的歷程由8.6公里增加到近16公里,大大延長了一倍,修路的資金也翻了一番,資金也相應了做了調整。“我們必須先保證旅游所需要的基礎設施,沒有路就什么都做不了。”胡海運對于這樣的表揚一語帶過,繼續和書記一行拉家常:“你們的甜脆李怎么樣了。”
“好得很,今天雨水充足,成活率好高的。”說起這個,阿爾村的會計楊波顯得有幾分激動。“這都謝謝胡市長他們,是他們為我們山里的百姓想得長遠,考慮的周到。”
楊波的記憶被追溯到2008年的9月份,胡海運剛到龍溪鄉到9個村18個組走訪鄉情,彼時阿爾村的道路尚且不通,只能步行前往到原始森林,十幾公里的山路必須一天達到,胡海運和他們幾個村干部硬是一口氣走了上去,“走了一天的山路,腳程一點都不我們差,心里就想,這個干部就是來干事的。”
這是胡海運留給阿爾村干部的第一印象,此后的兩年胡海運每個月至少都要到阿爾村去兩次,考察阿爾村的可塑性,甜脆李便在這個思索中冒了出來。“胡市長說,老是種洋芋是不行的,富不起來的,一定要種經濟作物,阿爾海拔高可以走季節差,人家的水果下市了我們就上。”目前,阿爾村在種植蔬菜的地里間種了400畝的甜脆李,長勢良好。“9月份李子成熟了,路也修好了,一定是豐收的季節。”這條路月底就能完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