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香港購買生活日常用品成了不少家庭主婦的新習慣。資料圖片
目前,深圳人最新的消費口號莫過于:赴港“打醬油”。
沒錯,打的就是“醬油”,廚房里必不可少的調味品———醬油。
人民幣兌港幣的利率差讓深港兩地人一次次地打著自己精明的小算盤,盡管最近關稅征收趨緊,深圳人還是相當熱衷于赴港消費。如今在深圳,不論是公司白領、購物達人還是家庭主婦,都對赴港消費有著自己的一套見解,赴港消費已經成為不少深圳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從十幾年前香港人來深圳消費炒高深圳樓價和物價,到今天深圳人“以牙還牙”赴港掃港貨,消費融合似乎是深港一體化最好的推手。
家中調味料清一色港貨
到香港“打醬油”儼然成為最近的新流行詞。而對于一些精打細算的深圳家庭主婦來說,這是關系到日常生活質量和水準的正經事。
近兩年來,李女士家中的調味料清一色全換成了港貨,大到桶裝色拉油,小到鹽醬醋,全是在香港買的。“主要是買個放心,香港的東西質量有保障,現在的食品安全問題太令人擔憂了。”而如今,在CPI一路上漲的情勢下,每個月去香港掃貨已經成為她的周末日常生活。如果有空閑,她甚至每個周末都出動去香港,除了吹風看海景SHOP-PING之外,順手帶回一些生活日用品,節省下來的錢也可抵消來回的路費了。“特別是一些香港本土品牌的調味品,價格差額非常大。李錦記的一瓶生抽,香港不到6塊,深圳超市要賣近20塊。”
施先生是深圳一名七個月大寶寶的奶爸,基于安全和質量考慮,每個月他都要到香港采購奶粉、嬰兒潤膚露等嬰兒日用品。而未來,他也計劃把采購范圍擴大到一家老小的日用品上了。“打算以后去香港買洗發水之類的,的確香港便宜很多,只需坐地鐵到上水、沙田就行。”
他以嬰兒用品為例,施巴100ml的嬰兒潤膚露香港只賣54港幣,深圳要賣70多元人民幣。美國某品牌32片裝的大號紙尿褲在香港不到80港幣,在深圳則需要110元左右。
“歐萊雅的這款發膜才賣30多港幣,深圳要賣60塊。德國某品牌紙巾36包港幣才27元,每包不到8毛。而在深圳購買的話,要40多塊。”家住福田區的陳小姐上周末也專門跑到鹽田沙頭角去采購零食、日用品,經過她的計算,洗發水之類的日用品要比深圳便宜20%-50%,因此牙膏、牙刷、洗發水、染發劑、沐浴液等她都大包小包地采購回家。她稱此舉也是無奈之舉,“工資沒漲,物價卻一直漲,拿著深圳的收入,有些日用品的物價卻比香港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