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旭作品:天戀
11月17日,由全國政協書畫室、中國美術家協會藝術委員會、北京畫院、北京美術家協會、中央民族大學民族文化宮聯合主辦的王林旭“超象”藝術展暨研討會在北京畫院美術館舉行。
自1990年初以來,以墨竹大寫意而著名的畫家王林旭,全面展開了曠日持久的水墨實驗,他上溯梁楷、徐渭、八大、石濤等文人畫借象寫意之源,以其人文自覺匯入自民國以來張大千、林風眠、劉國松、吳冠中諸大家的筆墨經驗之流,繼而研學游藝在日本、北美東求西索,融合中西,轉益多師。逾越不惑與天命,以其“超象”的綜合水墨語言風格,獨辟蹊徑,蔚然自成一家。這個獨異過程的生成與流變是經由寫意、大寫意、潑墨、潑彩,逐漸逼近東方式抽象,心源與造化互動遞進,進而基于宣紙紙本之上的綜合,直到抵達神奇而雄渾之大化境界。藝術家是要創造一個未曾有過的“超以象外”之藝術經驗,以獲得事物的新感受,所以那些自然萬物、日常生活中的客觀性原則,在藝術上便變得不重要,甚至被廢棄。20世紀抽象藝術的經驗與法則即如此,然而不同的是,王林旭的“超象”是在意象(如石濤的“一畫”)和抽象(如康定斯基的“神秘通靈”)二者的深層結合與爆破。
細繹起來,王林旭的“超象”,不僅僅是筆法或墨法的技術或形式法則——而現代水墨藝術本身的問題,也不在于掌握或發明此類技術的過程——而在于使用它們來表達藝術家的經驗,并賦予一種反思的形式。因此之故,水墨的現代性或當代性的面向就不屬于藝術進步論問題,而必然聚焦于內在精神的變革,而每一顯著的變革,都出自藝術家獨特的經驗包括未經反思的經驗。所謂藝術經驗的反思,當然不再將藝術家的身份定位于思想家、先知、先鋒,為大眾脫盲、治療、啟蒙,評價正義、良心、和諧一類,而卻要花費相當多的精力,調節自身的認同與使命,也就是藝術家主體個性和藝術的精神性關系,這正是主體和意義最深刻的一種關系,水墨藝術家通過筆墨語言這一比任何團體、社會結構更為復雜,也更為可讀的“實體”,從思想、感性和智性的多重邏輯之外獲得創造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