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介紹,國外的流通業擁有專業的分銷體系,有專業的營銷、策劃商品的能力和做法;流通企業與生產企業間能產生穩定和有效率的流轉。此外,國內市場經濟不完善,流通各環節、消費過程、產業鏈銜接等所消耗的時間、所占用的資源都很多。“凡此種種,都加劇了產品成本提升。”
解析2物流成本居高不下
在流通業環節內,中國物流成本居高不下,也助推了產品成本高漲。
“為什么中國企業熱衷于出口,為什么國外超市中的‘中國制造’比國內還要便宜?除了我國出口導向型的貨幣、稅收等政策外,不可忽視的是,國內分割的市場、高昂的中間成本與扭曲的定價機制,與國外高效的定價機制、低廉的物流成本相比,體制性劣勢過于明顯。”資深財經評論員葉檀認為,我國的物流成本居高不下,“中國各類產品物價的20%~40%屬于物流成本,而美國物流成本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在2002年降為8.7%”。她認為,要降低物價,我國所需要做的是建立低成本而高效的物流網絡。
有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上半年,我國公路貨運企業高達78萬多家,但組織化、集約化程度很低,前20名企業所占的市場份額也不到2%。這一狀態導致去年我國全社會物流總費用占全國GDP的18.3%,而美國僅占7.9%。
日常商業消費模式也被認作是影響社會物流成本的一大主因。中國交通運輸協會秘書長索滬生認為,美國的超級市場主要集中在交通方便的區域,雖然離住家遠,“但巧妙地將最后一公里的物流成本附加在消費者身上,”這樣不計入社會成本的方式也是降低消耗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