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國外產品,為何感覺“更踏實”?
國內個別廠家制假售假,讓消費者產生了依賴國外名牌的心理
陳然兩歲半的兒子虎頭虎腦,十分惹人喜愛,“孩子吃的是日本明治奶粉,主要是從網上訂購的,有時候也從境外直接買。”
她說,之所以選擇日本奶粉,主要是覺得國外的產品“更踏實”,特別是“三聚氰胺”事件后,吃國內奶粉,總讓人提心吊膽。
陳然是北京一家金融機構的研究員,10月初去香港出差,回來時特意買回了十幾罐明治奶粉,“因為是幾個人分頭攜帶的,入境時沒遇上什么麻煩。”
分析人士指出,國內游客熱衷在境外購物,除了價格因素外,消費心理因素更加值得關注,通俗地說,就是迷信“洋品牌”,認為“外國的月亮比中國的圓”,這與當下中國市場的現狀密切相關。
“我們一直都在說‘培育中國本土品牌’。現在國內不少產品質量已經不輸給國外同類產品了,但品牌還在輸。”陳然認為,一旦國內品牌沒有樹立起來,就直接造成外國品牌的吃香。這些年,一些國內企業只求價低,不求質量,偷工減料,甚至制假售假,長此以往,自然會讓消費者產生依賴國外名牌的心理。
除了游客覺得在國外正規商店購買的商品價格比較可信、質量也比較有保證外,中國人特有的家族觀念和親情意識,更放大了我國游客熱衷于海外購物的熱情。
北京第二外國語大學旅游管理系主任厲新建認為,盡管近年來我國出境游發展很快,去年出境人次近5000萬,但相對于13億人口來說,這顯然還是少數。由于中國人的家族觀念很強,所以許多人都很珍惜出國的機會,既希望用難得機會多游覽幾個國家,又要給親朋好友帶禮物甚至代購。
現階段出國旅游的中國游客中,很大一部分是高收入階層,這些人的消費能力比較強,因此用于購物的錢自然要多一些。特別是對于第一次出境的游客,多是走馬燈式的密集觀光和見縫插針的瘋狂購物。
“2001年我第一次去法國,家人給我列個購物清單,回國時和一幫朋友進了免稅店,花花綠綠的香水買了一大堆,竟然把一家商店買斷貨。”北京某事業單位一位工作人員這樣描述自己當年在法國購物的“瘋狂”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