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消費,能不能“留”在國內?
培育自主品牌,提升商品質量,樹立消費信心
有資料顯示,我國出境游客人均境外消費支出已超過美、歐、日。根據環球退稅公司公布的數據,2009年,中國游客在法國購買的免稅品總額達1.58億歐元,比排在第二位的俄羅斯多0.47億歐元。中國旅游研究院預計,2010年中國出境游人數將達5400萬人次,出境旅游花費達480億美元。
面對每年數千萬游客在海外采購的事實,商務部有關負責人表示,與其任由他們將錢花在國外,不如設法留在國內。他建議:“可考慮適當降低化妝品、高檔手表等商品的相關稅率,促進有國內需求的高檔商品增加進口,將部分境外消費轉化為境內購買,擴大國內市場的銷售收入。”
北京某高檔百貨商場負責人說,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國外奢侈品牌的大范圍打折,吸引了眾多消費者到國外掃貨。她估計,如果奢侈品的價格在國內和國外大致相同,該商場的業績會翻倍。
另一位國際名表代理商則稱,目前中國內地有60%的高金額奢侈品消費都流失到歐美、日韓、中國香港等地,如果國家能減免消費稅,或許中國內地的銷售會因此增長35%左右。
當然,高稅率僅是消費外流的一個方面。想要降低國內外品牌的差價,促進國內消費,還需要整個經營環境的改善。比如,進一步開放市場,引進競爭,打破壟斷,引導國際名牌降價。同時,大力培育自主品牌,提升商品質量,樹立消費信心。
比如,前些年,國內消費者曾以擁有一雙耐克鞋、一套阿迪達斯運動服為時髦。近年來,國內運動服裝行業發展很快,涌現出了李寧、安踏等很多品牌,在質量、款式等方面已不遜色。隨著更多消費者選擇國內品牌,國內耐克、阿迪達斯等運動服裝的售價降了不少,去國外專門采購這些品牌的人也已經少多了。
來源:人民日報 編輯: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