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亞組委位于天河體育中心廣場。亞運的腳步一天天近了,亞組委一片繁忙。人們捧著工作薄,步履匆匆地穿行在各個辦公室之間。亞組委所在的天河體育中心對廣州而言是個充滿象征意味的地標。
上世紀80年代中期,天河區一帶是一大片田地。1987年廣州第一次舉辦全國六運會,修建了天河體育中心,天河從此聞名遐邇。隨著2001年九運會的承辦,天河區開始了新的拓展。
經過六運會、九運會的歷練,天河區搖身一變,成為中央金融區,也是廣州展示國際大都市風采的窗口。廣州已成為大型賽事的受益者。隨著2010年亞運會、亞殘運會的到來,廣州以全新的姿態展現在世界前面,一系列惠民政策為市民送來豐厚的“亞運紅利”,廣州老百姓也成為“亞運”時代的直接受益者。
“亞運紅利”觸手可及
廣州市一位領導提出,“不斷提高市民的安全感、歸屬感和幸福感,讓市民切身感受到亞運帶來的實惠”。
廣州市以迎亞運為契機,將“辦賽事”與“辦城市”融為一體,與亞運籌備同行。“天更藍、水更清、路更暢、房更靚、城更美”,在廣州市民眼里,這一幅城市圖景正在變為現實。放假、免費公交、旅游景點優惠開放、體育場館和設施免費開放……與亞運會相伴而生的“亞運紅利”,更令廣州市民觸手可及。
亞運場館的布局建造,更從細節處體現了“亞運惠民”的理念。
翻開本次廣州亞運會場館分布圖,70個場館星星點點。值得稱道的是,70個場館中改造升級的58個,占總場館數量的82.9%,新建場館12個,占17.1%。
“從2004年申辦亞運會開始,我們就一直十分明確,場館建設和賽后利用不應該是賽后才考慮的問題,而是賽前規劃的先決條件?!睆V州亞組委場館器材部部長彭高峰已從事城市規劃建設工作多年,“場館規劃之初我們就提出不僅要著眼于亞運一時,而且要以亞運場館規劃建設為契機,爭取更合理地利用資源,通過建設改造體育場館設施,帶動周邊環境的改善提升,為群眾營造舒適的生活和體育鍛煉環境?!?/p>
新場館的建造更具前瞻性。12個新建場館多分布在體育設施不足的區和縣級市以及高校周邊,以滿足社區和學校體育運動發展需要??紤]到青年人更樂于接受新鮮事物,亞組委決定將亞運會板球、自行車、輪滑等項目比賽場地設在大學城。
亞運城成為本屆亞運場館規劃布局的一大亮點。亞運城位于廣州南部,蓮花山風景區南麓,蓮花山水道西岸,主要分為運動員村、技術官員村、媒體村、媒體中心、后勤服務區、體育館區及亞運公園七大部分。
亞運城的布局,展示了廣州作為濱海城市,邁入海洋時代的開局。賽后,廣州亞運城將成為綠色宜居的居住新區,承擔城市拓展功能,推動城市整體發展。
亞運城體操館共設觀眾固定座位6000個,賽后改造可安裝活動坐席2000個,坐席總規模將到達8000座。工程負責人說,無論是室內賽事還是演唱會等文化活動,場館都能應對有余。主媒體中心未來將成為市民購物的理想場所,增城龍舟賽場將成為濱水公園,志愿者宿舍已經顯現出未來“小學”的雛形……
東進、西連、北優、中調、南拓,亞運場館的布局與全廣州未來的戰略發展布局一脈相承。通過亞運會鋪展城市骨架,重新布局城市的功能和定位,以亞運會為助推,廣州再次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