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人有禮了
如果說“天更藍、水更清、路更暢、房更靚、城更美”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惠民之舉,那么,提升城市文明和市民素質,打造軟實力,則是一張無形的“亞運紅利”大單。
當前,廣州以亞運會為契機迎接全國第三批文明城市評選,正進入“白熱化”的關鍵時期。
十年創建文明城市,屢試不得,成為廣州的一個痛處。
2005年,是廣州市評選全國文明城市的關鍵節點。那年,作為中國城市最高榮譽的“全國文明城市”進行第一批城市評選,廣州由于“城市綜合治理、群眾滿意度等方面失分過多”,沒有通過測評。
伴隨著亞運的不斷升溫,一本事關老百姓衣食住行、禮節交往的《廣州市市民禮儀手冊》,受到了市民極大歡迎,自2005年首發以來,連續再版,2008年印數達到了35萬冊。
在廣州大學副教授、《廣州市市民禮儀手冊》副主編劉樹謙看來,幾年間,廣州人的文明禮儀程度有了明顯提升。特別是在市民公共生活層面,如坐車、購物、吃飯、辦事等方面,不文明現象少了,磕磕碰碰也少了。
然而,2008年12月28日,中央文明委公布全國文明城市評選結果,14個擬表彰城市中沒有廣州。兩年內連獲國家環保模范城、園林城市、衛生城市和森林城市四稱號后,廣州卻在“全國文明城市”評選中功虧一簣。
在中央文明辦還未反饋測評具體情況時,廣州市已主動召開全市通報大會,分析丟分原因。時任廣州市委書記朱小丹說,落選就要正視問題、認清差距、變壓力為動力;創“文明城市”不是為“拿牌”而“拿牌”,而是推動城市管理進步、讓市民得實惠。廣州建設“文明城市”目標不移、決心不變。
廣州市提出以迎亞運為契機,積極開展“迎亞運、講文明、樹新風、促和諧”全民行動,把辦好亞運與提高市民的幸福指數結合起來。如今,文明有禮,已在廣州蔚然成風。
“早晨”、“多謝”、“唔該”、“對唔住”……在廣州街頭巷尾,諸如此類的廣式禮貌用語讓初來乍到的外地人印象深刻,尤其是每天早上見面時一句親切溫暖的“早晨”,成為廣州頗具嶺南文化特征的文明名片。
“以前大家上電梯,都是一窩蜂地進去,沒人排隊,現在亂擠的人幾乎沒有了,大家都很有序地進出。”居民譚美賢說。公交車站前排起長隊,幾乎成了廣州一景。志愿者揮動著表達互助友愛、文明有禮的“黃色大拇指”,更是成為一道流動的風景線。
“當好東道主,共創文明城”。有禮好客的廣州市民以東道主的熱情自覺參與到城市文明創建中。
從上世紀80年代首倡“友愛在車廂”到為人所熟悉的“微笑在廣州”;從十年來創建文明城市的不拋棄、不放棄,到進入新世紀亞運會的文明洗禮,廣州完成了一次城市文明的自我管理與市民素質的自覺提升。
今年9月9日至12日,國家統計局測評組對廣州進行公共文明指數測評,市民對近年來城市環境面貌變化肯定聲多起來,對人居環境的滿意度明顯提高。
不久,廣州將以嶄新的面貌迎接全國第三批文明城市評選。“不做衰仔。”廣州人信心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