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亞運會武術比賽落幕了,中國武術“江湖老大”的地位毫無懸念地再次得到捍衛。但這種“老大”地位的背后,無法掩蓋中國武術國際化過程的尷尬。
KONGFU(功夫),CONFUCIUS(孔子),這兩個老外念起來發音有些相似的詞,恰恰是代表中國文化形象的兩個關鍵詞。
當孔子學院這幾年如火如荼地向全世界宣傳中國文化時,武術,并沒有乘著中國綜合國力、國際影響力大發展的良機乘勢而上。相反,一面是苦苦追求入奧而不可得,一面是國外推廣雜亂無序、影響甚微。
武術,并沒有在多年的國際化中生根發芽,反而有種“高處不勝寒”的味道。這種尷尬局面,中國的武術人以及相關人士,必須反思:我們對中國武術的發展,從戰略到戰術究竟存在哪些不足,甚至是錯誤。
讓武術成為中國的好萊塢
你會“功夫”嗎?很多到了國外的華人都會遇到這個問題。這恰恰說明了武術在國際上的形象,一個典型的中國符號。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功夫甚至比孔子更容易讓“老外”們接受。畢竟,一邊是“克己復禮”,一邊只是伸胳膊動腿的事。
記者在國外采訪的時候也屢屢發現,除了在儒家文化圈地區,“孔子”這個概念對于一般外國民眾來說距離太遠,一般人聽到“孔子”都很茫然。畢竟,雙方的文化差異太大。連中國的中小學生都要經過學習才了解,何況連漢語都要從頭學起的“老外”呢。而一談起“CHINESE KONGFU(中國功夫)”,絕大多數人都會眉飛色舞,恨不得現場跟你比劃比劃。
傳播中華文化,并不是要板起臉來大力弘揚大道理,而是通過各種途徑在人心中留下印記,在日常生活中時不時會惦記:哦,中國是什么樣的。這一點上,好萊塢的電影在傳播美國文化、美國生活方式上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這時候,電影已經不僅僅是娛樂方式這么簡單。
那么,中國呢?武術呢?如果有更多的人學習武術,那么,在一招一式、一呼一吸之間,都會自覺不自覺地留下“中國”的印記。攬雀尾就是中國,野馬分鬃就是中國……
當然,中國的孔子學院并非單講孔夫子的,它是推廣漢語和傳播中國文化與國學的教育和文化交流機構。從2004年開始,全球五大洲開設了數百家,對于傳播中華文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孔子學院的成功恰恰是對中國武術的提醒!盡管國外武館也有不少,但更多的是在各自為戰,沒有發揮更大的影響力。“亞洲尚且如此,歐洲的武術水平更低,非洲就甭提了,”來自北京的日本武術隊主教練孫建明說。盡管武術在亞洲的伊朗、韓國、日本等國家和地區發展得比較好,但更普遍的一個事實是,很多人知道武術,不過并沒有很多人深入到武術運動中,而且更多的武館依舊是依托于華人圈生存。當生存都存在問題,還談什么傳播影響力!
見賢則思齊,中國武術,能否從孔子學院這里吸取點靈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