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奧“悖論”
現在的中國武術苦苦追求進入奧運。其實,中國從2001年開始就為武術進入奧運會而進行了實質性努力。“北京2008武術比賽”獲批在北京奧運會期間舉行,這既不是奧運項目,也不是奧運表演項目,然而這已是武術距離奧運最近的一次。
中國武術似乎陷入了一個“悖論”:我們要入奧,入奧了才好推廣;但推廣基礎不夠,又無法入奧。這種悖論的思想基礎就是典型的中國一些體育官員的思維:沒有奧運會金牌的項目就不是好項目。
不打破這個悖論,中國武術將永遠在“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怪圈里打轉。中國武術職業聯賽2008年才正式啟動,至今不過6個俱樂部。國際武術聯合會成立20年來,盡管組織了世錦賽等系列國際比賽,但亞洲之外的參賽選手還是不多,獲獎就更鮮見。
同時需要解決的,還有在賽場上的金牌戰略問題。中國俗語說“舍不得孩子套不著狼”,武術推廣亦如此。馬來西亞武術協會官員張金發直言,中國總是包攬國際武術比賽的金牌,這對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武術發展極其不利,因為沒有競技體育的成績,很難獲得當地政府和社會的支持,也很難在民眾中流行起來。日本的相撲就是個很好的例證,在今年的首屆世界武搏會上,8枚相撲金牌日本只取一枚,“金牌大戶”反而是歐洲選手。
定位問題也不可忽視。
“武術博大精深,承載著中華五千年的文明”,這是中國對外宣傳武術的標志性口號。然而,在中國武術走出去的幾十年時間里,“運動”還是“藝術”恰恰是個始終混淆的“概念”。
武術是“源于中國,屬于世界”。但是在“武術博大精深,承載著中華五千年文明”的大旗下,國外愛好者永遠無法真正融入到武術中來。武術想要簡單化,又不舍得中華文化傳統;想要傳播正宗的中國文化,卻不能放棄“進入奧運會”的想法,武術的尷尬就在于此。
在推廣上,中國武術必須適應快節奏的要求,在最短的時間吸引更多的人來參與。而不是花幾十年時間來培養一兩個白皮膚或黑皮膚的武林高手。
亞洲武術聯合會技術委員會主任陳國榮說,中國武術就好比中國菜的“滿漢全席”,門派眾多不說,還講究“形”、“神”、“氣”的統一,其文化內涵自不待言,而這正是武術吸引外國受眾的地方。但是,搞競技武術就得像“麥當勞”,需要標準化、簡單化,才不至于讓外國人喜歡卻看不懂門路,沒法練。
現在,對于武術的推廣工作無論是民間還是官方都在進行。
“武術推廣要分階段工作,現階段我們將集中完成標準化、規范化的基礎工作,暫時還沒有考慮到整體包裝,現階段還是側重文化方面的交流,”中國武術協會主席高小軍說。此外,包括向國外派遣教練員的工作也已經開展,在中國的大學里,武術成了很多大學生的體育選修課。
中國的功夫明星李連杰就建議,把太極拳作為中國武術的代表推向世界。他所設想的太極推手比賽具有更強烈的視覺效果,“比如說在水上架一個擂臺,按體重分級別,分男女項目,誰被推掉到水里就算輸,而不是停留在現在的裁判打分制。”
李連杰已開始他的太極產業構想:從服飾到健身俱樂部,從動漫到影視出版,從學院到醫院再到博物館。按照他的設想,未來5年到10年形成太極拳產業,15年至20年間,“太極拳俱樂部應該成為紐約、倫敦等所有國際大都市里頭一個最親近的健身場所,一個可以與自己聊天的地方。”
“武術入奧”的重要基礎在于真正的國際化。無論作為體育運動還是文化符號,只有當武術像“功夫片”一樣進入到全世界更多人的生活之后,才能成為有影響力的傳播載體,并最大可能地實現傳播價值。
到那時,“悖論”消弭于無形,“入奧”不再是口號。
來源:新華網(記者 樹文 葉前 林德韌) 編輯: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