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體作戰 細節為王
跆拳道短短幾十年風靡世界,成為亞洲第二個攀上奧林匹克山峰的競技項目。中國武術對外推廣,缺的正是跆拳道國際化途中的體育營銷術:整體包裝。
這種“整體包裝”就是:從競賽標準化、觀賞性、正規的學校教學和訓練,到大量派遣教練和表演團等系統推廣,再到服裝、段位等競賽禮儀以及相關器械用品的體育品牌培育。
武術如何與現代人的生活方式接軌是推廣普及的一個難題。回看跆拳道之所以在全世界普及,韓國人的“整體戰略”可謂切中要害。他們首先將目標鎖定為全球大學,使得練習跆拳道成為年輕人的一種運動時尚。
中國大學生跆拳道協會副秘書長劉占魯表示,從上世紀90年代跆拳道引入中國以來,首先進入的就是中國高校,韓國方面不僅免費派遣教練,贈送訓練設備,而且就跆拳道運動本身而言,從服裝、綬帶、禮儀到段位,這些包裝手段對青少年非常有吸引力。
反觀中國武術,這項中華文明的瑰寶到底是準備如何發展,至少在公開層面,國內從來沒有看到過比較詳細而長期的計劃。甚至在國內,如何推廣、怎樣推廣、要達到什么樣的目標,都顯得十分混亂。有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學習武術的人數不足總人口的5%。
國內都是如此,至于國外推廣,那就是腳踩西瓜皮,溜到哪里算哪里了。
除了整體戰略,具體到細節中,更是值得武術管理機構深思。
來自北京的日本武術隊主教練孫建明有點氣憤地說:“簡化太極拳24式的配樂,還是上世紀50年代編的!”在廣州亞運會武術比賽中,有國外選手干脆自己選擇配樂——《洪湖水浪打浪》。這樣的“老套路”,如何能吸引人呢?
不僅套路十分老舊,中國武術在形式、包裝上也鮮有創新。一個很尷尬的事實是,一直善于標準化的日本,竟然早于中國就推出太極拳段位制。中國武術協會主席高小軍也坦言,就連武術服,“現在連尺寸標準化都沒有”。在廣州亞運會賽場上,各國選手的服裝雖然都是中國風但各不相同,器械也是如此。
細節決定成敗,絕非虛言。中國武術的推廣離不開這些細節,某種程度上,細節要比高喊“武術入奧”重要一萬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