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曹教授,剛才您也給我們介紹了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歷史背景包括它的重大意義和突出的歷史貢獻。我們來回答兩個來自網友的問題:
網友:現在我們把打破“兩個凡是”精神枷鎖,開展真理標準大討論,稱為是第一次“思想大解放”,那么您認為,推動這次思想解放的動力是什么?
曹普:應該說這個動力我認為是一個歷史的合力,包括黨內黨外、上層下層。思想解放最初是從黨內高層啟動的,但是在得到黨內中層、基層的呼應和支持后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之所以會形成這樣一種合力,我覺得是在文化大革命以后那樣困難的局面下,我們黨有一種深深的憂患意識、危機意識、變革意識和一種歷史的使命感。在這樣一些東西的推動之下,我們從中華民族的復興,中國共產黨所要完成的使命出發——把國家真正搞富強,推動了思想大解放、推動了歷史大變革。
網友: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我黨思想路線的一次撥亂反正,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那么歷史地看待黨的建設,怎樣才能保證黨的思想路線與時俱進,從而避免出現大的錯誤和嚴重的倒退呢?
曹普: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我覺得要做到這一點就要講到幾個“要”:第一要科學地對待馬克思主義;第二是要堅決反對教條主義;第三是要一切從中國實際出發;第四要始終站在歷史潮流發展的前列。從黨自身來說就是要始終不渝地做到“三個代表”。這樣我們從黨的自身建設來說,就能避免過去所犯的錯誤和所發生的問題。
主持人:那結合當前改革開放的形勢并且展望未來,我們重溫十一屆三中全會有什么樣的現實意義呢?
曹普: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離現在已經33年了,應該說經過33年的發展,中國發生了大變化,世界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時空環境完全不同于30多年前了。
但是我們今天來回顧三中全會,包括它所實現的偉大歷史轉折還是有很強的現實意義的。我覺得我們要認識三中全會不僅僅是一個會議,更代表的是一種精神、一種意識、一種觀念、一種態度。集中起來,這些觀念、態度、意識、精神就是要變革、要開拓,要民主、要進取。
當前中國改革發展面臨新的矛盾、新的問題,它的復雜性可能不亞于30多年前我們所面臨的。當然,時空環境不一樣了,具體問題不一樣了,但是它的復雜性、艱巨性同樣是需要我們共同面對來解決的。
我想要解決這個問題,三中全會所形成的以及所孕育的這些精神、意識、態度、觀念還是有它的現實指導意義的。我們要進一步改革開放,開辟社會主義新局面還是要發揚和光大這樣的精神、意識、觀念和作風,我覺得這個意義也是長遠的。
主持人:非常感謝曹教授給我們帶來對這段歷史的講述和回顧,以及精確的評價,也感謝各位網友的關注。我們今天這次節目到此結束,感謝收看。
來源:新華網 編輯: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