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抄襲軟件”在監督管理上存在一定問題
“這些淘寶商家在短期內牟取了大量金錢,但成本幾乎是零。”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大學學報主編(以下簡稱A主編)向筆者表示,“學術不端行為檢測系統”在監督管理上存在一定問題,導致了網上出現眾多商家。
2010年底,A主編所在的大學學報在向中國知網遞交申請表、填寫協議書后,獲得了檢測系統為期一年的使用權,檢測上限為1萬次。
A主編向筆者出示了當時簽署的“社科期刊學術不端文獻檢測系統”使用協議。協議中明確規定:“甲方許可乙方使用甲方開發的檢測系統。乙方只限于檢測本刊的來稿和已發表文獻,不得檢測乙方期刊以外的稿件和文獻”;“乙方通過本協議取得檢測系統的免費使用權,該使用權乙方不可轉許可,也不得轉讓給任何其他第三方。”
但A主編認為,此規定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完全形同虛設”。他將自己所在的學報的賬號和密碼告訴筆者,筆者隨機下載了5篇論文,并用A主編提供的賬號登錄檢測系統后對這5篇論文進行了檢測,整個過程十分順利。
“只要有賬號和密碼就可以登錄使用,沒有人知道究竟是誰在用這個賬號。”A主編說。
A主編認為,也許正是這樣的漏洞催生出了淘寶網上數以千計的論文檢測賣家。“我們學報賬號的上限是1萬篇,假如我想靠這個牟利,或是把用戶名和密碼轉讓給別人,讓他們去做類似的事情,應當是可行的。”
事實上,早已有用戶向中國知網反映了類似相關問題。在中國知網“CNKI學術論壇”的“學術不端文獻檢測系統專區”里,有用戶曾質疑:“不是說這個檢測系統只針對單位機構部門開放嗎?不是說個人不允許被授權使用嗎?那么,淘寶上的這些借此檢測系統來賺錢的商家,又是怎么回事?是系統研發部門的內部有人在以公謀私?還是被授權了的單位和機構內部有人以公謀私?”
系統管理員對此回應,檢測系統的各類用戶已超過5000家,在監管上存在一定困難,難免出現違規情況。
早在2009年10月,“CNKI科研誠信管理系統研究中心”便在官方網站長期放置聲明,歡迎社會各界舉報通過淘寶等方式向個人提供檢測服務的違規行為,一旦發現,將視其情節輕重,予以IP嚴格限制、扣減檢測篇數、暫停賬號、永久關閉賬號等處理。
2010年8月,“CNKI科研誠信管理系統研究中心”系統管理員曾在“學術不端文獻檢測系統專區”公布,該中心已查封了十多個違規賬號。
而現實情況是,淘寶網上的論文檢測賣家數量長期保持在1000家以上。隨著畢業季的到來,這一數據仍在不斷上升中。
“這真是一個滑稽的現象,投入重金開發的打擊抄襲的系統,反倒成了抄襲者自我保護的工具,還催生了一大批靠此牟利的人。”A主編說。
來源:中國青年報 編輯:孫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