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民在水土高新園的機器人產業園觀看跳舞機器人表演。記者張錦輝 攝
近年來,我國掀起了一股爭相建設機器人產業園的浪潮。在重慶,多個區縣和企業也跟風挺進。
專家擔憂,這樣發展下去,機器人產業有可能步光伏產業后塵,陷入產能過剩、低價搶市場的困境。
對于核心技術和應用型人才雙雙缺乏的重慶來說,從市級層面重新規劃布局機器人產業,扭轉多個區縣各自為政的局面,是否已刻不容緩?
各路資本一哄而上
10月24日,重慶市工業機器人等智能裝備供需對接會在永川區舉行,100余家智能裝備企業現場進行了供需對接交流,有20家工業機器人企業與永川區正式簽約,搶駐重慶市數控機床暨智能裝備產業基地。
這是各路資本爭搶重慶機器人市場蛋糕的一個縮影。
據重慶元譜機器人技術有限公司(下稱元譜公司)董事長王政介紹,近兩三年來,搶占市場的不但有新出現的專業機器人公司,也有湊熱鬧的“雜牌軍”。
這些“雜牌軍”中,部分是汽摩、機械制造企業,它們在經營主業的同時,“順便”嘗試一下機器人系統集成業務。還有的則是家庭作坊式的小公司,這種公司的創建者,大多曾在機器人行業工作過。
事實上,近兩年來,不少區縣趁著國家提出大力發展智能機器人的契機,爭相規劃布局機器人產業園。
據重慶市機器人專家組牽頭人何國田介紹,我市機器人產業規劃了三個功能區。2013年,兩江新區、江津區和璧山區分別搶到了工業機器人和配套功能區、服務機器人功能區及特種機器人功能區的“入場券”,并制訂了雄心勃勃的發展計劃。
“除了這三大機器人產業園,永川、大足、渝北、合川和巴南等多個區縣也不甘落后,紛紛在謀劃發展機器人產業。”何國田告訴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