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萬人花錢“發表”論文的背后——海南特大非法學術期刊案追蹤
個人7年非法創辦20余種刊物,只上過中學的員工竟組成編委會“審核”論文來稿,約2萬名投稿者交納版面費超過1000萬元——這是海南省最近查處的一起特大非法期刊案,背后暴露的問題發人深省。
3月22日,自辦刊物有償發表論文的符莉夫婦,被海口市人民檢察院批準逮捕。7年創辦20余種非法報刊為何沒被發現?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分子何以屢屢受騙?職稱評審如何避免“論文市場”的沖擊?圍繞一系列疑問,記者進行了追蹤采訪。
假報刊收錢登論文 教師醫生成“唐僧肉”
“非法報刊密密麻麻堆成小山,93枚假公章擺了一地,公司規章、員工手冊、報刊郵寄單和發票攤了一大摞。”海口市公安局刑警支隊副支隊長陳淼說,在符莉等人的辦公室,干警們驚呆了:在這些假報刊中,僅帶有“中國”字頭的就有《中國教育科研雜志》《中國醫學論壇報》等多種。
據介紹,全國“掃黃打非”辦公室去年向海南有關方面下發舉報線索,反映《中國教育科研雜志》涉嫌利用非法期刊進行網絡詐騙。由此牽出一個隱藏多年、受害人覆蓋眾多省市的學術論文詐騙團伙。
符莉夫婦承認,從2004年始,他們成立公司招聘員工進行專門培訓,設立數十個網站發布征稿信息,假稱其學術報刊是國家批準公開發行的正規刊物,誘騙需要晉升職稱的人向其投稿,并以兩千字內340元、每增加一千字加價100元的標準索要版面費。收錢后,他們便開機印刷非法刊物郵寄給投稿人。
記者翻閱發現,這20余種非法報刊大多集中在衛生和教育領域。符莉向記者坦陳:“因為這兩個行業有發表論文評定職稱的強烈要求。”
記者查閱該團伙的賬目表看到,僅2010年7月份,他們就收到來稿2201篇,入賬版面費40多萬元。據警方統計,受害人預計達2萬人,涉案金額至少1000萬元。
荒唐的是,符莉夫婦設立的審稿編輯部,竟由招聘的3名中學文化程度的員工組成,而投稿者大都受過高等教育。該編輯部成員徐云輝說,她主要負責“審核”來稿的格式、字數和錯別字,“有時也淘汰少量不符合要求的論文。”符莉則對記者直言:“我們不管論文的專業性,就是為大家提供一個學術交流平臺。”
為了掩蓋造假行為,符莉要求員工只接受電子郵件投稿,期刊編輯部地址全為虛構,編輯部固定電話通過某種手段轉移到40部手機上。
符莉還編制了“常見問題回答手冊”對員工進行系統培訓。問:“如何查詢雜志屬于國家二級期刊?”答:“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并沒有對任何一本雜志評定級別,由該雜志的讀者和作者針對雜志滿意度而評比出來。”問:“是非法的刊物嗎?”答:“本刊1995年創辦,每個月底出版一期,如果是非法刊物,能一直創辦到現在嗎?”就是這樣可笑的答復,竟然蒙蔽了眾多投稿的教師和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