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市場”生意興隆 職稱評審亟待完善
“雖然目前20余種假報刊已被查封,但暴露的問題已遠遠超出案件本身。”辦案人員坦言,大部分人否認投過稿件、匯過錢,對辦案人員閉門不見甚至是惡語相加,取證比較困難。這些論文投稿者的心態折射了什么?
“靠假論文證書獲得職稱或職務,這些人有沒有教書育人、救死扶傷的資格?這樣的職稱評定機制是否存在問題?到底誰是真正的受害者?”有關專家表示,此案引發的一系列問題令人深思。
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許章潤認為,這暴露出目前一些行業單純以論文評職稱的“制度弊病”。現行評價機制存在重論文發表輕工作實績、重論文數量輕研究質量的不良導向,已脫離實際違背人心。另一方面,一些人通過假期刊論文評上職稱,還說明目前一些單位評定職稱的程序有漏洞,也反映出部分參與評價的人缺乏學術操守和職業道德。
海南大學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主任曹錫仁認為,此案存在時間之久、影響面之廣令人震驚。現在很多合法刊物也收取論文版面費,應該管一管。同時,由于許多單位對發表論文的數量、級別提出不切實際的“剛性要求”,導致合法刊物根本無法滿足巨大需求,“這為學術造假提供了制度運行空間”。
治亂需用重典。“要從根本上減少學術造假,必須從制度改革層面考量,鏟除造假土壤。”有關專家認為,當務之急是加強學術期刊監管,改革職稱評定機制和專家評審制度,不能僅以“論文論英雄”。同時應探索建構多元化的學術評價體系,適當發揮民間學術機構的評價作用。
“提升學者的學術倫理和學術道德也刻不容緩。”許章潤等專家表示,“只有讓學術造假者身敗名裂,才能開創清明的社會創新風氣。”
來源:新華網 編輯:馮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