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開造假”為何隱匿7年?
符莉等人自辦學術刊物詐騙長達7年之久,為何無人查處?對此,陳淼等辦案人員認為,其中既有一系列貌似合法的外衣“掩護”,也有投稿者為晉升職稱不愿舉報、有關部門難以發現的因素。
“我們實行‘公司化’運作,幾年下來,連自己都覺得自己已經合法了?!边@個造假編輯部的徐某告訴記者,員工每天上午9點上班,下午5點下班,每周開例會總結表彰,還有休假制度?!袄习迳踔两o我們簽合同、買保險,我慢慢覺得在這里工作挺光榮的。”
記者采訪發現,為給自己“貼金”,這個“論文”公司在一些中央級大報上刊登廣告,公開宣稱“期刊具有國際國內刊號,在國內外公開發行,屬于國家級核心期刊,主要職能是方便作者晉升……”等。
另一方面,他們還與一些權威網站建立不正當合作關系。據調查,符莉夫婦的網站參與了百度競價排名,投稿者提出在學術論文數據庫上能夠查詢全文的要求后,符莉主動聯系重慶維普咨詢有限公司及中國知網開展合作,兩家網站相繼給她“創辦”的部分雜志頒發了網絡出版證書和收錄證書。此外,她還偽造“中國教育學術委員會”等公章為投稿者頒發獲獎證書、論文證書和教師繼續教育學分。
這個造假團伙得以滋生壯大,還因為單個投稿者涉案資金少,而且很多人通過論文達到了晉升職稱的目的,不愿向有關方面舉報。符莉說:“很多教育衛生行業的作者反饋,論文在他們評定職稱時起到作用,還主動介紹同事給我們投稿,甚至要求寄發票到單位報銷。”
陳淼等辦案人員表示,即使在被查處之后,仍不斷有投稿者打電話到編輯部,咨詢發表論文和匯款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