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機收入有沒有增加?
●單個活兒的收入上來了,但每天的業務量下來了,從“人等車”變成“車等人”,算起來收入變化不大
首汽集團的張師傅跑大班車,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張師傅介紹,雖然出租車提價了,但是收入并沒有什么變化,因為提價之后每天的拉客量減少。
“早上6點出門到中午2點左右共拉了15單客人,在沒調價之前,少說也拉20單客人了?!?張師傅說,之前每天大概能跑40個活兒,現在每天下降了10個左右,大概每天能拉30來個活兒。總的算下來,收入變化不大。
漲價后,生意難做了,是很多出租車司機的普遍感受。
金建公司的李師傅說,從早上7點出來到下午3點只拉到7個活兒,不到200元錢。之前每天能拉30多個,現在一天一宿只能拉十七八個。
“活兒不好干了,漲價之后空車滿街都是,就到下班活兒多?!崩顜煾嫡f,價格漲了,可收入沒增加,空駛率變高了。他當天在萬豐附近跑了七八公里都沒拉到活兒。
國貿三期商場附近管理交通的工作人員介紹,出租車價格調整后,國貿大廈附近排隊等活兒的出租車數量明顯增多,原來基本上是“人等車”,現在變成了“車等人”。
“每個月都要交3160元的份錢,一天不干就要賠100多元,出租車司機最辛苦了,沒有一天法定假期,連正月初一都得干。”張師傅覺得,出租車司機的收入相比工作強度來說實在是太低了。而相比漲價,降低份子錢對于出租車司機會更實惠。
李師傅認為,如果能夠降低出租車的份兒錢,不會影響人們對于出租車的需求,而且可以提高出租車司機的收入。這樣一來,出租車司機的壓力就會小不少。
“大家都知道出租車司機不容易,但解決這個問題不一定要靠漲價。”龐女士說,漲價對一部分“出租車剛需”的市民來說很不公平,成本最終還是轉嫁到了這部分消費者身上。最關鍵的是,出租車司機還交著一筆不小的份兒錢,這些份兒錢合理不合理、怎么用的,對消費者來說都不透明。在這種前提下漲價,難免讓消費者覺得難以理解。
龐女士覺得,出租車行業是帶有一定公共屬性的行業,應該堅持保本微利的原則運營,出租車公司的收入和支出,也應該受到群眾的監督。“出租車企業應該明確承包金額,定期公示利潤總額以及利潤去向,讓消費者的錢花得更明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