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堅持培育民企與外資投入相支撐,形成內外資聯動發展局面
武進民營經濟起步早、比重大,對全區經濟的貢獻率高達80%。堅持發展民營經濟,不斷鞏固和提升民營經濟的主體地位,同時充分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積極擴大對外開放,吸引外資,并通過外資企業的技術、質量和市場等優勢,帶動民營企業做大做強,努力形成內外資共同發展、聯動發展局面,是武進加快發展、推動可持續發展的顯著特點。
(一)以政策幫扶為重點,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
始終堅持 “希望在民間,活力在民營,發展靠民力,穩定靠民富”的發展取向,牢固樹立“支持企業是天經地義,服務企業要關愛有加”的服務理念,從營造良好的服務環境入手,為民營企業健康成長創造條件。
1、不斷優化市場準入環境
率先為民營經濟發展“松綁”。20世紀80年代,武進就作出了一系列鞏固發展個體私營經濟的決策,使民間力量得到激發,民營經濟在宜生宜長的環境下順利起步。90年代中期,武進勇闖改革新路,積極推進企業產權制度改革,通過明晰產權、建立公司制度,為民營企業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進入新世紀,武進深入貫徹江蘇省委提出的在思想上“放心、放膽”,在政策上“放手、放開”,在工作上“放寬、放活”的“六放”方針,進一步為民營企業營造公平、寬松的發展環境。在投資領域方面,允許民營企業“非禁即入”,鼓勵民營資本通過參股、控股、兼并、收購等形式,參與國企業改革,進入城市公用設施建設、產業基礎設施建設及社會公益事業建設;大力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全面推行企業聯合年檢制度和企業申辦告知承諾制、建設項目聯合審批制、收費一卡制。目前,全市私營企業共有22138 戶,個體工商戶達到50089 戶。
2、努力拓寬融資渠道
鼓勵和促進社會各類資本特別是民間資本和境外資本進入武進創業投資領域,壯大創投資本規模。江蘇新城創業投資有限公司等12家創投公司先后掛牌成立。積極開展銀企對接活動,建立銀企合作共贏的長效機制,加大為中小企業提供信貸支持的力度。制定了《關于建立武進區中小企業融資擔保機構的意見》,積極引導政策性擔保機構和社會擔保機構向企業融資貸款提供信用擔保服務;成立中小企業融資擔保公司,經營范圍包括為中小企業向銀行通過貸款、票據貼現等方式融資時開展融資擔保和反擔保業務。2009年底,全區本外幣各項貸款余額為749.23億元,比年初增加188.7億元。抓住國家鼓勵創業版上市的有利時機,積極推進民營企業上市融資。
3、積極搭建集聚發展平臺
重點推進各類園區建設,努力優化民營經濟發展平臺。建成一批規模檔次高、產業關聯大、帶動作用強的綜合工業園區、特色工業園區和專業化生產基地,鼓勵企業進入工業園區集中生產,不斷提高工業產業集中度,目前己形成鄒區燈具工業園、湖塘印染工業園、橫林地板工業園、湟里金鼎工業園等十個特色園區。湖塘科技創業園與津通工業園被認定為省級創業服務中心,其中津通工業園被科技部授予全國首批“國際科技合作基地”。目前,各類園區和重點工業集中區已成為武進民營經濟的集聚地和拉動全區經濟發展的主要增長點,民營經濟在各類園區完成工業總產值占全區比重達60%,形成了一大批包括冶金、機械、化學醫藥、紡織、電子通訊設備制造及電器器材、金屬制品制造在內的優勢民營產業。
(二)從招商引資向招商選資轉變,大力提升對外開放水平緊緊抓住國際資本和產業加速轉移的機遇,不斷拓寬利用外資的領域、區域和規模,加快經濟國際化進程。同時,著眼提升經濟發展質量,推進可持續發展,積極更新招商引資理念,從生態影響、科技含量、帶動就業和產出效益等方面綜合考慮招商引資項目,完善招商項目評審篩選機制,保證了招商力度不減,引進項目質量可靠。
1、利用外資規模不斷擴大
截至2009年,全區共有外資企業 732家,十年來累計利用外資達33億美元。2006年—2009年,全區累計到帳外資22億美元,是“十五”期間的2.66倍。五年來批準總投資額1000萬美元以上的項目207個,協議注冊外資 35.05億美元,其中突破一億美元的制造業項目19個。目前,共有香港、新加坡、英屬維爾京群島、美國、臺灣、英屬來開曼群島、法國等30個國家和地區的企業來武進投資。世界500強企業已有12個落戶武進。服務業外來投資比重逐年加大。2005年以來,服務業協議注冊外資 16.73億美元,占全區協議注冊外資總額的36.97%。
2、外經貿穩定增長
2005年到2007年,全區實現自營出口75.36 億美元,年均增長21.3 %。2008年在金融危機形勢下,自營出口實現 38.23億美元,增長25.4 %。高技術產品出口量保持穩定。2009年全區自營出口企業達到2565 家,與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貿易關系。對外經濟合作收益不斷提升,2006年到2009年來共完成外經合同額6.1億美元,是“十五”期間的3.7倍。
3、推進外資產業聚集發展
充分利用高新技術開發區和經濟開發區兩大平臺,吸引外資企業進駐發展。高新技術開發區累計引進外資企業158家,其中世界500強企業6家。2006年以來,累計合同利用外資14.78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10.34億美元。高新技術開發區借助曼透平、通用電氣等世界500強企業,以及卡爾邁耶、斯泰必魯斯等歐美先進制造業企業,在信息技術、精密機械、新材料等主導產業以及與之相配套的現代服務業發展方面,形成了集生產、研發、銷售為一體的區域產業鏈,成為全國著名的制造業基地,名列全國省級開發區投資環境百強第四名和科技競爭力百強第五名。經濟開發區集“清潔工業區、創意產業區、生態休閑區、觀光農業區”于一體,2006年以來合同利用外資4.46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2.23億美元。
(三)加強內外資合資合作,提升民營企業發展水平
引導民營企業積極參與對外開放,加強與外資企業的合資合作,不斷增強綜合實力。圍繞內外資企業合資合作開展市場調研,建立合資合作項目數據庫,及時組織開展項目對接洽談。目前,全區與外企參股合資的民營企業發展到439家,金融危機以來,共有1214家內外資企業合作開發國內外銷售市場。以境外工程承包和境外投資為重點,引導民營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建立海外生產基地、銷售網絡及研發基地,開發資源類項目,開展境外加工貿易,在經營方式上實行“境外有窗口、境內有公司和生產基地”三結合。到2009年,全區民營企業共在境外建立研發、生產、銷售網點47個,五年累計實現產值95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