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第一次給官員們講授這門課程已經8年,史安斌不無遺憾地表示,對于“突發事件爆發后如何面對輿論”這一問題,絕大多數基層政府官員仍然處在 “需要掃盲和洗腦”的階段,會理縣一例實屬“非典型”。而張志安也認為,盡管足跡“踏遍了大江南北”,做的也只是“普及常識的工作”。
最大的分歧出現在對危機公關這一概念的理解上。
史安斌回憶,到一些基層政府部門授課,被問及最多的問題始終是:“史老師,怎么擺平記者啊?”“史老師,北京媒體的行情是多少,怎么搞定?”
“地方官員恐懼輿論,進而天然地覺得危機公關就是一種信息控制手段,把自己放在和民眾的對立面。”張志安曾經親眼目睹過這樣一幕,一位講課老師在臺上說:“記者就是一條狗,餓了你就喂他,不聽話了你就揍他,如果碰見想成名的你就拿名利誘惑他。”
“底下的官員們就使勁地拍巴掌。”張志安說。
“這些官員并不知道所謂的捂蓋子恰恰是與危機公關背道而馳的道路。”楊懿告訴記者,在中國,政府危機公關意識的出現普遍被認為發生在2003年的非典時期。
“因為封鎖SARS信息,政府形象受到嚴重的影響,但這也讓政府意識到政務信息公開的必要性。從那以后,政府開始全面推廣新聞發言人制度,修改保密法,制定信息公開條例。”史安斌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