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那一年的9月22日,北京順義天竺鎮的天龍賓館大廳里排起了長隊。來自教育部、國家環保總局、衛生部等66個部委的一百多名新聞發言人參加了為期5天的培訓。
據張志安回憶,此后的5年時間里,國新辦組織的新聞發言人培訓工作“轟轟烈烈地開展”,省,市,縣,縣一級部門甚至部門內部的科室都被要求學習新聞發言人培訓課程。
“表面上是公開,但實際上還是希望變相地控制輿論。”張志安笑言,走的地方多了,“見到的荒誕事也就多了”。
比如,突發事件發生后,一些基層政府的宣傳官員會安排很多實習生冒充某某日報的記者,發布會開始后,往往記者還沒有舉手,領導便開始點名,甚至可以精確到“從右往左的第幾排第幾個”。
比如,一些地方的負面事件需要公開,但地方政府并不通過發布會的形式公開,而選擇在當地黨報上發一條消息,但是并不上網。一旦有媒體追責,這種“相當程度的不公開”便可以被當做公開。
“在當下中國,中央層面的危機公關意識已經相對成熟。”史安斌對此評論道,“真正的問題在基層。對一個國家而言,政府形象的建立或許可以自上而下,但瓦解卻常常是自下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