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改方案“極富上海特點”
無論是國家醫改方案的“復旦版”,還是兩個平行方案之一的上海醫改方案,復旦大學常務副校長王衛平教授均承擔著“領銜人”的重任——他帶領著由20名不同領域專家組成的團隊,進行了為期兩年多的努力。面對昨天開始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的上海醫改方案,王衛平教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坦言:“這是一個極富上海特點的醫改方案。”
達到國家醫改要求 問題不大 解決自身實際問題 實現突破
制定上海醫改方案,第一步必須摸清“家底”。王衛平教授以上海的人口情況為例——總的來說,有四大顯著特點:一是人口多,約有2300萬常住人口;二是密度高;三是流動性大,近一半人口是流動人口;四是老齡化非常明顯。作為國際化大都市,由國際化帶來的外來傳染病的跨境輸入問題、各類人群的多樣化需求,以及城市型的經濟發展模式,都使得上海的醫療衛生服務和公共衛生服務面臨著極其繁重的任務。此外,目前上海三級醫院接診的患者,超過一半來自外省市,甚至是境外。因而上海的醫療服務體系不僅要滿足上海市民的需求,更要與建設亞洲醫學中心之一的定位相匹配。
在王衛平教授看來,從目前上海的實際情況來看,要達到國家醫改要求已沒有太大問題——國家醫改方案規定的許多“硬指標”,上海已提前達到甚至超過。而要解決上海面臨的實際問題,必須進行一些開拓性的工作。正是基于此,上海醫改方案確定了“保基體、強基層、建機制”和“打基礎、管長遠、可持續”的工作要求,并突出“惠民為本、預防為主、能力提升、制度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