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中的上海醫改
■貫徹實施國家九類21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并將具體內容增加為42項。在實施國家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的基礎上,新增社區居民大腸癌篩查、60歲以上老人接種肺炎疫苗、新生兒疾病篩查等3項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
■提高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標準,2011年起按照常住人口標準,各區縣人均社區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標準應高于50元。
■逐步形成“1560”就醫圈,即居民步行15分鐘可到達最近的醫療機構,通過公共交通工具60分鐘可到達一所三級醫院。
■優化全市范圍內的三級醫院布局,實施“5+3+1”工程,即在浦東新區、閔行區、嘉定區、寶山區和南匯地區各引進一所三級醫院,積極支持崇明縣、奉賢區、青浦區中心醫院升級為三級醫院,遷建金山醫院。
■到2012年,基本醫療保障制度覆蓋上海市城鄉居民,參保(合)率達到90%以上。
■將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統籌基金的最高支付限額從7萬元提高到28萬元,達到職工年平均工資的6倍,超過最高支付限額以上的醫療費用報銷80%。住院費用報銷比例達到70%左右。
■新農合參合人員在村衛生室、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二級和三級醫療機構門診基本醫療費用報銷比例分別達到80%、70%、60%和50%;住院基本醫療費用報銷比例平均達到70%。
■加強“120”、“119”、“110”應急系統的聯動,構建立體式、跨區域、多部門協調合作的應急醫療救治系統。
■在居(村)委會推廣建立市民健康自我管理小組,在企事業單位探索和推廣職工健康自我管理活動,全市培育1萬名健康自我管理活動志愿組織者,每年組織20萬名人群參加健康自我管理活動。
來源:文匯報 編輯:馮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