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就業難的大背景下,招聘會上的每一個工作崗位都成為稀缺資源。CFP

漫畫:“蘿卜招聘” CFP
●特定資格限制實質是一種身份歧視,是與公平公正的原則背道而馳的。
●要杜絕招聘中出現的人情現象,就需要走招考規范化的路子。
●事業單位招聘僅有公開是不夠的,還需要更加完善的制度設計。
日前,在河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統一組織的招考筆試中,河北大學畢業生李娟以領先第二名12分的成績進入面試環節。但經過面試后,她卻以0.08分之差應聘失敗。隨之有消息傳來:勝出者被指是用人單位領導的女兒。種種跡象都讓李娟堅信,她所參加的河北省社會科學院2011年事業單位工作人員招聘是一次“蘿卜招聘”。
無獨有偶,類似的“蘿卜案件”近期在各地頻繁上演。當先有“蘿卜”再挖招聘的“坑”,相關招考制度仿佛已形同虛設……
1·怪象:先有“蘿卜”再“挖坑”
8月17日,記者見到了李娟。距離那場招聘已有一個多月時間,可是對于其中的經歷她依然記憶猶新。
今年4月,李娟報名參加河北社科院事業單位招錄“科輔人員”考試。5月,6個人通過資格審查。“這讓我感到很意外,”李娟說,“當時我覺得很幸運,公務員考試報名很多,有一千多比一,這個只有六比一。”
原來,這種意外源自這一崗位對考生專業的要求——“公共政策研究”,而在高校的專業設置中并沒有“公共政策研究”這一專業。
“這讓我犯了嘀咕,我學的是行政管理專業,擔心不符合報名條件,于是特意打電話到河北社科院,當時那邊跟我確認,可以報名。”李娟說。
5月24日,筆試成績公布,李娟排在第一,比第二名高了12分之多。
7月12日,李娟和其他人一起參加了面試。7月15日,面試成績公布,李娟遭遇失敗。擬錄用者李娜正是用人單位《經濟論壇》雜志社社長李現科的女兒,這讓李娟對整個考試過程產生了種種質疑。
李娟告訴記者,在她看來充滿“疑點”的面試,是在筆試成績公布近兩個月后的7月12日進行的。
面試分為上午、下午兩輪,李娟說,12日上午的面試中,一位面試官告訴她,作為社科院下屬的《經濟論壇》雜志,具體工作和公共政策沒太大關系,主要是做雜志編輯。下午的面試共有7位考官和1位監督員,每人面試時間15分鐘。
7月15日,河北省社科院網站上公布了最終考試成績。筆試成績排名第三的李娜在面試中高分逆轉,獲得了91.6分的高分,李娟的面試成績則為82.8分。
7月15日的公告中,河北省社科院對總成績的計算方法作了說明:筆試成績占總成績的40%,面試考核成績占總成績的60%。而《河北省事業單位公開招聘工作人員暫行辦法》第33條則規定:“筆試成績占考試總成績的比例一般不得低于40%”,“具體加權比例,考試組織單位應當在向社會發布的招聘公告中載明”。
“這一比例并沒有在招聘公告中載明。”李娟說,公布最終成績時才首次說明總成績計算辦法,這顯然是違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