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試成績公布后,李娟曾致電河北省社科院人事處。在電話中,李娟質疑了此次招聘的公正性,要求“由第三方重新組織面試”。對此,這位工作人員沒有正面回應。而當李娟要求公開面試評委的姓名和身份時,這位工作人員回答說:“我們的評委是不公開的。”
8月12日,河北省社會科學院在《關于2011年招聘事業單位工作人員有關情況的說明》(以下簡稱《說明》)中首度證實,被招錄者李娜確系該院《經濟論壇》雜志社社長李現科的女兒。但同時《說明》指出,經調查組調查核實,該院2011年事業單位人員招聘工作沒有發現暗箱操作與違規違紀問題。
對此,李娟表示:“河北社科院的調查也由自己內部組織進行,其中的公正性有無監督,都不得而知?!睂@個公布的結果,她表示并不認同。
近年來,事業單位招考不規范的事件屢見不鮮,福建屏南財政局招聘被指為當地領導子女“量身定做”,溫州交通局因安排數十位領導親屬進事業編而被稱為“世襲局”……
頻頻曝光的招聘怪象有何原因?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李建鐘分析認為,一是因為對事業單位人員錄用的嚴肅性認識不清。事業單位崗位與公務員一樣屬于公共職位,其人員錄用應遵循僅向品德和才能開放的基本原則,而不應有任何出身、身份等方面歧視性限制或優先權。但現實中,在一些地方和部門,事業單位往往成為政策性人員安置甚至公職人員親友安置的重要渠道,有的還成為一種“傳統”,這與公共職位“公共性”的要求是不相符合的。二是事業單位涉及諸多行業,機構類型復雜,地方、部門和事業單位在人事、編制等方面具有較大自主權,這種自主權提高了管理效率,也帶來了監管難題,授權和監管如何“匹配”,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浙江省社科院研究員楊建華指出,在福建南屏的招錄中,條件設定完全為了一個人,而在河北社科院招考中,“面試占60%,筆試占40%”的原則也是事后作為“擋箭牌”來公布的,這些做法完全違背了公開、公平、公正的招考原則。
事件頻發,說明問題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