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方說,一個個黃色預警,一次次霧霾遮天,一聲聲咳嗽吐痰,猶如一聲聲驚雷、一個個炸彈、一陣陣哀嘆。霧霾天氣,人人受害。大處著眼,小處入手,減少霧霾發生,就從今年春節不放或盡量少放鞭炮開始。
反方說,即使春節全國一個鞭炮都不放,霧霾照來。管它呢,我過年就得圖個痛快。
點評:那聽聽魯迅先生怎么說。魯迅把過去“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國人稱為“看客”。看客們對眾人之事麻木不仁,是怯懦吝嗇的“不爭之民”。比較一下,1952年倫敦“霧都劫難”之后,英國議會通過《清潔空氣法案》,劃定“煙塵控制區”,區內的城鎮只準燒無煙燃料,大規模改造城市居民的傳統爐灶,推廣使用無煙煤、電和天然氣,減少煙塵污染和二氧化硫排放;冬季采取集中供暖;發電廠和重工業設施被遷至郊外,限制高爐,等等,一場轟轟烈烈的環保運動隨之展開。到1975年,倫敦的霧日從每年幾十天減少到15天,1980年降到5天。英國人尚知痛定思痛,痛改前非,我們中華民族不是世界最優秀的民族之一嗎?和人家比比,國人在霧霾籠罩之下,今年春節還要鞭炮照響,“看客”照當嗎?
要聽響還是要健康,這問題,竟如此沉重!(葉小文 作者為本報特約評論員、中華文化學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