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校園
4月8日當天,把兒子領回家的小中父親心情低落。第二天他去上班,卻聽到不知小中身份的同事紛紛議論:“娃是好樣的!”這位父親沒有搭腔,心里卻多了些安慰。接下來的每一天,他都在關注新聞,當看到“都是支持鼓勵我兒子”時,他最初的憤怒和煩惱很快減輕了。
“只是太對不起你的班主任。”他對小中說,“老師那么信任你,你卻給人添麻煩。”除此之外,他沒再多說。
當學校確定小中能夠返校上課的時間后,“我們一家子終于恢復正常了。”小惠說。
周五那天中午,母親買了大蝦,做了一餐豐盛的午飯。“你終于會笑了!”母親對小惠說。23歲的姑娘揉揉自己的臉,覺得心情放松。
小中卻沒有徹底放松下來。他原以為“作為一個男生只要敢想敢做,什么事情都承擔得起”,但事情發生后他才發現自己“作為一個普通的中學生,什么也做不了”。
“我算什么狗屁,我連流淚的資格也沒有!”情緒激動的小中在網絡中寫道。他想著母親流淚的樣子,想著老師的無奈,想著姐姐的奔忙,還想著“108”的處境。他覺得自己敢去承擔,現實卻是,他只能每天坐在家里,等待家人帶回關于他未來的消息。
那幾天,他覺得自己再也不能辜負父母,“一定要考上一本的大學”。
“他們對我弟弟的理解有誤。”小惠說。有人批評這個少年“破壞了國旗下演講的嚴肅性”,但對小中來說,他選擇這個場合,正是對這分嚴肅性心知肚明。他覺得正是因為在國旗下,宣誓才顯得特別莊嚴,才能讓所有人見證自己的責任心。
這個17歲少年像大部分男孩子一樣喜歡漫畫、打球和聽音樂。他物理成績很好,姐姐還送過他《相對論》。但眼下,他覺得感情才是他心里最重要的東西,不只是愛情,還包括親情、友情。
問及他的理想,這個臉上還有稚氣的男孩板著臉嚴肅地說:“讓整個家族的人都平安開心。”
無論如何,小中已經準備好了要回到校園,繼續學業。而校園也做好準備迎接他了。
4月15日,新的周一,小中穿上校服,蹬上球鞋,回到學校。早上8點半,升旗儀式結束后,校長看到小中和母親站在校門口,便向母子倆揮手致意,然后親自將小中帶到了教室里。
“同意他留在這個班的請舉手!”校長半開玩笑地問。
毫無遲疑,全班39只手齊刷刷地舉了起來。(記者 秦珍子)